7

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

2023年03月23日  郑文著

3号桥墩施工过程。

鉴于河床构造、吃水状况等存在不同,四座的桥墩施工方法并非完全一致。最后一个桥墩于1909年3月15日完工,建造四座桥墩与两座桥台共用时11个月。

桥墩建成后,综合考量若干种架设大梁的方法,最为可行的方案是将它们组装并用螺栓固定在木桁架上,由桥墩之间的船只支撑,逐跨架设。最后一跨于1909年5月28日架成,全部铆接工作于1909年6月30日完成。

颇为有趣的是,后续铺设桥面的过程中,当地官员认为原本计划的木板桥面与曾经的镇远浮桥形式过于接近,所以希望用石子铺设桥面,以更为显著地体现新桥之新景象。不过,大桥建成之后,又清除了砂石,改为木板。

至于兰州黄河铁桥竣工时间,不同文献存留多种说法。甘肃方面清宣统元年七月十一日上报清廷请示在桥面添铺木板之电文记载,铁桥“已于本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车马开行”。而泰来洋行的报告则称“新桥于1909年7月26日正式通车”。此记述恰与甘肃档案所记载的“因铁桥工竣、织呢局告成,于六月初十(7月26日)公请各项洋人”为同一天。

铁桥建成之后各方人员合影。

这幅珍贵的影像,为兰州黄河铁桥建成之后,施工技术负责人满宝本(最右),泰来洋行代表、德国人德罗(右二)以及当时甘肃方面聘请的比利时籍化学专家、教员Geerts(右四,其在兰州的工作与建桥无关)合影留念。

兰州黄河铁桥竣工之际,在铁桥南北两端各添建一座中华传统风格之古建筑——牌楼,建筑雕梁画栋,景象中西合璧。牌楼前后共悬名人题匾四块:其中陕甘总督升允题“第一桥”匾2块,分置南北桥头,另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匾各一块。

从修建物资翻越六盘山的艰难运输历程,到中外人士众志成城营建铁桥,一部清代末年甘肃人民以辛劳与汗水凝结的史诗镌刻在黄河两岸壮美山川的画卷之上,兼收并蓄而多元和谐,历经百年,灿烂依旧。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被正式命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

清朝末年,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西方列强工业时代坚船利炮的轰震下满目疮痍。危难之时,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力举变法与洋务,以期能够于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于是,以“实业报国、实业强国”之理想而进行的工业化探索在中华大地澎湃呈现。

彼时,相对偏远的西北地区亦为之鼓舞,兰州道台彭英甲力图在西部重镇兰州重建机器织呢局,兴建现代化金属矿、洋蜡洋胰(蜡烛与肥皂)厂等一系列现代工业,却被兰州黄河交通“无一桥永久贯通两岸”之千年难题所困扰。

于是,彭英甲与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洽谈兰州黄河铁桥营造计划。德国泰来洋行创立于1858年,主要从事机械、钢铁等进口贸易以及在华承建大型建设项目,清华大学四大建筑之一的西区体育馆便为泰来洋行承建。早在19世纪80年代甘肃省第一次现代工业尝试的过程中,泰来洋行便融入其中,与中国西北的渊源甚为深厚。

1906年10月28日,甘肃全省洋务总局与泰来洋行签订正式包修兰州黄河铁桥合同,合同规定(节选):

“——包固限八十年,如限内稍有损伤,泰来洋行包管赔修。”

“——铁桥料件,(光绪)三十三年五月(1907年6月)全部须到天津,甘肃由天津运料,不拘时日,每车不过一千二百斤料件。头期运至甘肃省动工日起,限十八个月修建完毕。”

据此合同,途经郑州、西安翻越六盘山抵达兰州的艰巨而复杂的建桥物资运输任务由甘肃省承担。于是,甘肃方面随即开启了历时10个月、近代中国西部交通运输史上最轰轰烈烈的运输壮举,泰来洋行报告陈述(疑为桥梁设计师德克撰文):1907年11月5日,驻地工程师带领装配工等共70人,离开天津,于23日抵达兰州。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中所说的这位驻地工程师(施工技术负责人),并非桥梁设计师,而是一个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Coltman,中文名为满宝本。此事曾引发甘肃方面极度不满,执意要求桥梁设计师德克亲自到场。但满宝本在建桥过程中所体现的专业水准及敬业精神,最终还是赢得了中外双方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由现藏于英国的兰州黄河铁桥设计图可见,铁桥四墩五孔,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桁架体系。黄河南岸为1号桥墩,黄河北岸为四号桥墩,从设计图上看,南北桥台与邻近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50.6英尺(约45.9米),桥墩与桥墩之间的距离则为153.2英尺(约46.7米)。

据甘肃省建桥档案,桥梁营建工程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908年5月9日)开工。

“空气压缩装置安装在河流南岸,并搭建工棚,为1号桥墩和4号桥墩的开工做充分准备。因雨季临近,如果开工建设两个位于中间位置的桥墩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安全。沉箱被铆接在岸上,并达到必要的高度。1号桥墩水深9英尺(约2.75米,4号桥墩水深原文字迹模糊),在桥墩的位置安装三脚架。通过河岸与浮桥上的绳索将沉箱运送到位,并连接至悬挂在三脚架上的滑车上。用滑车逐渐放下沉箱,当沉箱到达河床上适当位置时拆除滑车,并在下沉过程中移除支撑木板。”

以上文字摘自泰来洋行的施工记录,而空气压缩装置于黄河南岸的工作场景,在当时恰好行经此地的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所拍影像中得以体现。据泰来洋行记录,构筑桥墩所用水泥,为“Sat-urn”牌。

郑文著/文 图片由作者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