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宁夏刺绣:一针一线,何其精彩

2023年03月30日  王敏

评委与自治区级刺绣传承人刘成香(右一)交流。

三月的银川,因为一场刺绣作品创意大赛的举办,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韵味,来自全区的刺绣非遗传承人将自己的代表作在现场展示时,引得专家评委啧啧赞叹,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宁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这背后不仅有政策的支持、非遗传承人的努力,更有一方沃土滋养着热爱手艺的普通人,一针一线,何其精彩。

具有本土特色的宁夏刺绣

说起不久前结束的比赛,宁夏文化馆非遗部主任李勇仍津津乐道,在他眼中,这场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反而是很多细节,让他很是感慨。

“咱们宁夏的绣品,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刺绣的内容、颜色的搭配,以及针法的运用上,都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他们在现场对一些作品赞不绝口,会和非遗传承人聊创作背后的故事,那种投入,让人很激动。”李勇介绍说,为了办好“巧手绣出幸福花·活力非遗绽光彩”锦绣塞上——2023年宁夏刺绣作品创意大赛,组委会专门邀请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林继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犇,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府向红等3位专家任比赛评委,不但对全区41位参赛非遗人的刺绣作品进行了点评,也从文化背景、刺绣技法、形式创新等方面,和选手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让比赛在紧张之余,也不失轻松氛围。

本次比赛以“欢喜”为主题,非遗传承人都拿出了看家本领,有的绣有北方农村过年孩子放鞭炮的欢快场景、有的绣了宁夏枸杞丰收的场景、还有的绣出了灌溉宁夏平原的黄河之景……宁夏的一景一物成就了宁夏刺绣的特色,充分表现了地域文化和人们质朴豪爽的性格。除了画面丰富,选手们的技法也很“炫”,跺绣、挑绣、贴布绣……有的作品颜色层叠绚烂,有的看着十分立体,有的看似针法普通,但在巧思搭配下,将整个绣品的画面呈现得生动活泼。

对此,参加比赛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赵桂琴认为,这些创作都是基于宁夏这片土地上的风物人情而生,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好好传承下去。

普通人的热爱是最坚实的基础

宁夏刺绣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泛分布于吴忠市、中卫市、灵武市、中宁县、隆德县、平罗县等地;刺绣图案淳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风格粗犷质朴,它既讲求实用、又富于美感,充分展现出一种自然拙朴的美,可谓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目前共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名,相关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个。

李勇介绍说,此次比赛,专家的认可让大家对宁夏刺绣的未来充满期待,而宁夏非遗传承人的精气神,更让人感动。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选手刘成香今年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她的作品也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之前在宁夏刺绣传承人群培训班的时候,她执意要来,但因为固原下雪,只好作罢。当时因为没能参加培训班,她一直跟我说很遗憾,这次比赛她坚持来参加,作品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你瞧,这是我做的布老虎,这些图案都是我绣的。”刘成香很认真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而让李勇感动地是,这位80岁的老人,不仅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还会向感兴趣的人推荐身边刺绣技艺好的手艺人。“我几年前去过她的老家,她会拉着我去‘串门’,说还有很多人没有申请过非遗传承人,但手艺绣得比她好,一定要让我认识认识。”李勇现在说起来还很感触,老人身上那份对刺绣的热爱,是骨子里带的,和荣誉、利益无关。

像这样热爱刺绣的人在宁夏有很多,李夏英、林海芳、叶秀丽、乔雅茹、于包包、施满义……他们有些人作品出名频频获奖被人们熟知,有些人手艺精湛,虽没有太多的亮相,却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手艺的传承。在李勇看来,他们每一位的坚持都值得被尊重,而更多民间刺绣手艺人像文化的土壤一样,滋养着这门古老的手艺,也因为这些纯粹的热爱,才是宁夏刺绣走向全国舞台的最大动力。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很多非遗传承人专注于研究手工,我们要做的,是尽力创造平台,帮助他们把手艺宣传出去,把作品推广出去。”李勇说,如何让刺绣重回现代生活,顺应时代发展,让刺绣之美成为一种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时尚,成为文化馆、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时间回到2016年,从这一年开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相继颁布,刺绣的保护传承问题逐渐被社会重视。作为最早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地区,宁夏文化馆发起了一系列活动,促进宁夏刺绣的传承发展,不断提升其影响力。为了增强传承人技能艺能,联合诸多院校和专家举办研学会、培训班和比赛,不断帮助宁夏刺绣手艺人开阔眼界,吸取经验,提升刺绣水平和营销能力;为了将宁夏刺绣推广出去,拍宁夏刺绣的宣传片、举办刺绣作品比赛,编辑出版宣传宁夏刺绣的画册,打造文创产品和文旅产品……这些工作,对于像李勇一样为了非遗保护忙碌的人来说,再忙也值得。

除了官方搭平台、聚资源、通渠道,传承人之间也在相互交流学习,进行“非遗+非遗”的创新尝试,“比如区级刺绣传承人李夏音老师就和剪纸传承人王宪苓老师进行跨界合作,这样的尝试对于宁夏非遗的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李勇介绍说,近年来,“非遗+旅游”“非遗+文创”和“非遗+脱贫”在宁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活态传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助推非遗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如今,“在家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已经成为刺绣扶贫增收和带动居家就业的生动写照。“现在,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宁夏刺绣,比如全国的重要博览会上,很多中小学校园里,或者很多集市活动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体验刺绣这门指尖上的非遗。”

本报记者 王敏 实习生 王雯玥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