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
作者:何建明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3月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白色恐怖下牺牲的革命者难以计数。如何书写波澜壮阔的上海革命史,对任何一位报告文学作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以磅礴的气势和抒情的文笔带读者重回历史现场,感受昂扬向上、感人肺腑的文学力量。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无数共产党人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长篇报告文学《革命者》描绘了一批年轻的革命者:一年内相继牺牲、才华横溢的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笑对敌人屠刀、视死如归的王孝和;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蔡博真、伍仲文;历尽坎坷、初心不改的何孟雄;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精通多国语言、牺牲后几十年才被组织找到、追认为烈士的许包野……众多革命志士,把他们的青春之花定格在革命激流中。长篇报告文学描述的场景令人过目不忘,读来撼人心魄。
革命者的高贵,就在于直面死亡,无私无畏。三个17岁的青年汪寿华、赵世炎、罗亦农怀揣理想,从不同地方向着革命中心的上海汇集而来。几年后,他们都成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重要成员,担任省委书记甚至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也是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领导者。26岁时,他们先后倒在了“4·12”反革命政变后的腥风血雨之中。1927年,用共产党人鲜血染红的那个年份,这三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勇牺牲了。汪寿华、赵世炎、罗亦农——这些名字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青春,你轻轻地来此,匆匆地远去……革命中心大上海犹如一块吸力无限的磁石,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奔向这里,有对大都市的向往,更有对理想的追求。于是年轻的他们,来时悄然,转眼,干得惊天动地!曹顺标,是1932年上海的“共舞台事件”13位牺牲者中最年轻的一位,牺牲时只有17周岁。枪杀他前,敌人问:才十七八岁,不后悔吗?他昂首挺胸地回答:杀一千次都不后悔!
作者酝酿多年,踏访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查阅史料近千万字,以日记、书信等珍贵史料,进入革命者的精神世界。革命家刘伯坚、李硕勋临刑前留下的珍贵家书,舐犊情深,让人见之落泪,“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革命家王一飞在戎马倥偬中写给妻子陆缀雯的家书,温情备至,展现了革命者的侠骨柔肠。而革命者写给亲人的“不要怕”“忘了我”“向前看”的临终遗言,则一字千钧,最简短的文字蕴含着最丰厚的精神,体现了革命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境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先烈们为了崇高的信仰放弃了一切,甚至不惜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英烈们的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就是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具体展现。
甘武进(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