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头銮铃。宁夏博物馆提供
文物小档案
兽头銮铃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文物。长11.5厘米,宽5.5厘米,高18厘米,銎径3厘米。
喜欢听评书或者爱看古代背景小说的人可能对銮铃耳熟能详,有达官贵人出场时,常会有“马挂銮铃”“銮铃马蹄之声”之类的话,路人听到这声音,就会赶紧避让开来。其实,这銮铃正是配置在古代马车上的,相当于现在汽车上的喇叭,但可比喇叭讲究多了。
这次,我们通过宁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兽头銮铃,一起了解古人如何出行,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铃象鸾鸟之声
銮铃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与马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以为这是挂在马脖子上的,其实不然。
马车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有身份的人一般都驾车上路。而銮铃,就是安装在马车上的响铃,插在车衡和马轭上,是车驾仪仗的一种配置。
“古代的銮铃一般用青铜制成,分为上下两部分。銮铃整体又可分为铃体、铃球和銎座三部分。”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介绍,銮铃的上部是铃体,下部是一长方形的銎座。铃体内是铃球,铃球由两个半球扣合而成,或者就是一颗用石头做成的弹丸。马车一走,铃球晃动碰撞铃体,銮铃就发出清脆的响声,悦耳动听。銮铃出现在西周早期,一直流行到战国时期。《说文解字》讲:“铃象鸾鸟之声,声和则敬也。”所以,銮铃也写作“鸾铃”。
数目多少体现身份
豪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件事古已有之。先秦时期,士人的必修课叫作“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其中的“御”就是驾车的技术。
“当今社会,‘宝马’是豪车,其实在古代,能乘坐装饰豪华的马车往往是封建统治阶。一匹骏马加一辆豪车,这种香车宝马的配置就是有身份地位的人讲究的排面。”母少娟说,配有銮铃的马车,一方面走起来叮当作响和音悦耳,马蹄銮声节奏十足,行路漫漫,有清脆的銮铃声陪伴,也能给旅途减少些许疲惫。
作为马车上的配置,銮铃也扮演起象征着主人社会地位的角色,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八个銮铃,在一些墓葬中,亦可通过銮铃数目推测墓主人的身份。
兽头銮铃
宁夏博物馆收藏的这对銮铃为兽头銮铃。这种銮铃在西周时期开始流行,其上部为动物形象,兽首鹰喙,立耳,弯颈低头作角斗状,形象生动,造型逼真。
可是,这种形状的“兽”似兽又似鸟,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呢?母少娟介绍,相似的形象在宁夏固原和陕西也曾发现过。固原西吉县新营乡陈阳川村战国墓中曾出土一件鸟首纹铜带钩,整个图案由两种动物构成,上部动物似鹰,下部动物看似蜷缩的狼。细看之下,和宁夏博物馆的兽头銮铃有相似之处。陕西神木市曾出土过一件金怪兽,也是鹰喙兽身。专家认为,这件器物出自北方草原匈奴人之手,可能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神兽“兹白”。另外,2017年,美国著名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收藏家尔文·哈里斯收藏的一对兽头銮铃曾在佳士得拍卖,那对兽头銮铃与宁夏博物馆的这对非常相像,应该都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系统。
专家推测,宁夏博物馆的兽头銮铃,佳士得拍卖的銮铃,固原博物馆的鸟兽纹铜带钩,以及陕西神木出土的金怪兽部分相似,可能都只表现了神兽“兹白”的局部。
神兽“兹白”
那么,“兹白”是何方神圣呢?
《逸周书·王会》中记载:“正北方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说北方的义渠国崇拜一种叫作“兹白”的动物,这种动物似马又非马,牙齿锋利似锯齿,以虎豹为食。
到了唐代,诗人张说写了一首诗,叫作《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其中有一句“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意思是,人间怎会有“兹白”这种神物,它定是从天上飞临人间的神兽。
母少娟说,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兹白”的形象像马又不是马,和“飞黄”一样,是一种神兽,具有美好的寓意。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飞黄腾达”,说的就是“飞黄”这种神兽腾云驾雾的样子。总而言之,“兹白”是北方青铜文化中义渠戎常用的艺术形象,宁夏固原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属于义渠戎的统治范围。这对兽头銮铃制作精美,为我们了解义渠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本报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