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庆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守护美丽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
在银古路街道大团结社区,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暖流。这里依托“石榴籽+市民驿站”平台,教育引导辖区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市民驿站有两间功能室取名为“怡然自乐”和“桑榆非晚”,供群众健身、按摩、谈天说地、共话情谊。社区引进社会组织,定期开办养生课堂、科学健体等课程,为老年朋友提供中医理疗和健康咨询服务。社区还购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每月举办阅读沙龙和故事分享会,在提高各族群众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大家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
为了让辖区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实惠合口的饭菜,大团结社区专门开办了社区食堂,辖区60岁以上居民可以享受早餐3元、中餐6元的优惠,每逢传统节日,还会给80岁以上的居民送上汤圆、饺子等美食,通过“以情融情”的方式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居民闵巧兰是社区红人,她喜爱唱歌跳舞,自学了蒙古族舞、藏族舞、傣族舞,再利用空闲时间教授给邻里,每次社区开展活动,大家都会为居民演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民族兄弟姐妹经常聚在一起搞活动,既认识了新的朋友,又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特别有意义。”闵巧兰说。
而在解放西街街道文艺社区,“我们的心愿”平台的搭建也让各族群众在共建中凝聚了共识。社区以楼栋长和单元长为主体,引导他们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巡逻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和民生服务员。老人周桂珍希望小区能设置一些休闲座椅,老人马彦才希望可以为老旧小区引进物业,社区发挥议事制度优势,逐件进行办理解决。
近年来,兴庆区通过举办社区“睦邻节”,组织文艺演出、百家宴、趣味运动会、漫画展等活动,倡导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同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建设、为民服务等措施,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不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进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新经济组织等,形成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
接下来,兴庆区将进一步丰富工作形式,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持续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画卷。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