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持示范引领推动城乡融合

银川:更高标杆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

2023年07月23日  梁小雨

今年以来,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一号文件部署要求,认真学习践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城乡融合示范引领为抓手,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7.72亿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9元,同比增长7.4%。

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撑起“腰杆子”

盛夏7月,在银川市兴庆区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各色迷你玫瑰长势喜人、朵朵娇艳多姿,成千上万的玫瑰正含苞待放或绚丽盛开,等待欣赏它们的买家。该公司于2018年顺利投产运营,5年来已生产销售高品质迷你玫瑰盆花1800多万盆,销售额近1.2亿元,累计发放产业工人工资福利报酬超过1250万元,还培养了上百名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和智能温室生产技术及管理人员。

公司负责人刘新伟表示:“我们将花卉和现代园艺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中的有益经验,不断向本地区企业和农户示范推广,引导花卉企业和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密码”。今年以来,银川市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实施新(续)建涉农项目59个,筹措资金1000万元建设闽宁镇肉牛、良田镇番茄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塞尚乳业300吨厚乳、稀奶油等特色乳制品加工提升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全市144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上半年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500万元,灵武长枣带动农户近万户,完成产值1.29亿元,特色产业绘就了强村富民新画卷,撑起了乡村振兴“腰杆子”。

人才智库为乡村振兴加上“助推器”

眼下正值枸杞的采摘期,在贺兰县洪广镇高荣村占地40亩的枸杞示范种植基地里,“科杞6082”新品种枸杞红艳艳地挂满枝头,分外诱人。相较于传统品种,该品种果实更大,枝条挂果也更多。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果。农业新品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也是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今,枸杞新品种“科杞6082”喜迎丰收,这对贺兰县进一步促进枸杞良种选育步伐,加快枸杞基地建设,提高枸杞良种使用率和枸杞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说起推广种植“科杞6082”,不得不提起贺兰县的科技特派员沈建军,他与枸杞打了十多年的交道,自2010年开始就从事枸杞育苗、苗木繁育相关的工作。2018年他成立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租用高荣村土地100亩,与自治区农科院、宁夏大学等枸杞育种专家合作,开展枸杞种植、新品种试验以及栽培技术的推广,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22年,他在贺兰县科技局的指导下,积极争取自治区乡村振兴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引进“科杞6082”并示范种植了40亩,预计亩均产量可达350公斤,实现亩均增收500元。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市坚持“向外引才”与“就地取才”相结合,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建成“优质乳工程研究生实践基地”“宁夏枸杞品种选育及功效研究院士工作站”等团队工作站20个,引进清华大学、西北农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重点特色产业人才(团队)92人,精准选派本土乡村振兴专家人才服务团队5支60余人,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6万余名。

依托人才智库,全市持续深化农科教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内首次实现活体奶牛采卵—体外生产和胚胎移植、成功对优良奶牛个体进行克隆;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的鲈鱼苗种繁殖控制及大规格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实现鲈鱼苗种本地繁育,年生产鲈鱼水花苗种达到1亿尾;攻克黄河鲶工厂化人工规模繁育技术,年繁育黄河鲶苗种300万尾……人才支撑下,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宜居生态

为乡村振兴擦亮“新底色”

7月20日,在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的“渔乐”营地,紫色花海在营地入口处美丽绽放,垂钓鱼塘水面碧波荡漾,很难想象这里之前还是一片废弃的苇塘。

“以前村里缺少像样的产业,村民主要以种地为主,没有像样的经济来源。”胡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宝介绍,2022年该村通过盘活资源,投入各级各类资金3000万元,打造了集特色民宿、研学教育、共享菜园、沙滩露营、婚纱摄影基地、室内外垂钓、烧烤、农家乐等项目于一体的“渔乐营地”。项目占地面积208亩,于去年10月底正式开业运营。今年“五一”假期,“渔乐营地”日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周末节假日也有大量来自甘肃、陕西的游客入营地游玩。吴海宝介绍:“今年我们还要陆续修建非遗工作坊、水上乐园、游乐园等。”

“渔乐营地”的升级改造离不开各级乡村振兴资金的支持。据了解,今年银川市聚焦胡家堡村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内容,整合各级各类乡村振兴资金1650万元,组织实施水上乐园、婚纱摄影基地网红打卡点等项目。

包括胡家堡村在内,今年银川市共整合各级财政及社会资金1.2亿元,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村、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西夏区兴泾镇泾华村、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等6个提升类村庄,以“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治理有效”为目标,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村美民富产业旺,乡村振兴谱华章。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样板村18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个。银川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坚持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统筹发力、持续用力,在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的道路上蹄疾步稳、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梁小雨实习生李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