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本报记者 李振文 摄
岁月是母亲的一串萝卜片,岁月是父亲的一串柿饼,岁月是奶奶的一串豇豆。挂在屋檐下,风干。
上学前班的时候,教室是一间村上的戏楼。窗户很高,一块临时的黑板挂在土墙上。看着他,我的学习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aoe、123、人口手……那一块土墙上的黑板,那一位民办教师张老师,是我人生的启蒙者。
小学一年级时,教室挪到了戏楼前面。一排排平房,教室显得宽敞多了。下雨的时候,从家到学校要经过一条河,雨大的时候,桥会被雨水淹没,还冲垮过两次,我们就只能站在河岸遥望学校。春季乡上组织运动会,我参加的是蛙跳。当时同学都笑我们是小青蛙。我才不和他们计较呢,一个劲儿只管往前跳。我跳了第二名。结果一个同学跳得最快,抢道了,一个犯规没取上名次,她被气哭了。我想把我的奖品给她,可是她不要,最后还是老师给拿了几个糖哄下了。
记忆中小学二年级时,我们庆“六一”:装大头娃、演老婆老汉、走花束队、唱《到吴起镇》、跳《翻身农奴把歌唱》《娃哈哈》《小螺号》《洗衣歌》……那时候,过“六一”,有新衣服穿;盼“六一”,有无限快乐。乡上搞作文竞赛,我们班三个同学参加,她俩分别获一二等奖。我仿写了一篇,没有获奖。后来才知道,写作文,真情实感是多么重要。
小学三年级统考自然。老师天天给我们念题,抄题。感觉那上面的题就像有巨大的魔力,一直吸引着我们。很想买一本老师拿的练习册,但没处可买。对于书的渴盼,对于知识的渴求,那时竟是那么得强烈。
打扫卫生的时候。要去村子井里打水。两个人一组轮流抬水,排队、挂桶、搅绳。水桶挂不好,就会掉在井里。要捞上来,得有人踩着井壁下到井底,很麻烦。一有闪失,常是男同学负责捞桶。水打好后两个人再抬回教室。洒水、扫地就由其他同学来干。
那时常勤工俭学。我们捡牙膏皮、罐头瓶、酒瓶、拾麦子、上山挖药材……书是舍不得卖的,即使是不用的书,也要珍藏起来。学校有一块地,两亩多,种的花椒。课余学校组织学生施肥。暑假花椒熟了,召集全校学生,半天就摘完了。摘花椒、晒花椒、卖花椒,一天之内都搞定。
四年级时,三月三我们组织放风筝活动。学校提前联系好了场地。那天下午,我们拿着自己做的风筝,排好队,一路高歌,从学校出发去渭河对面的沙滩。来到沙滩,按班级列队,每班逐一比赛。大家的风筝有老鹰的,有燕子的,有蝴蝶的……蓝天白云,可乐坏了我们。一个同学的青蛙风筝飞上了天,有个同学惊喜地说:“青蛙上天了,再不是井底之蛙了”。一个男同学的风筝飞得最高,他自豪地说:“我的风筝是风王。”大家羡慕地看着他尽情地放飞。我的风筝飞得不算最高,但也算飞得高的其中几个,班主任老师接过我手中的风筝线,带着大家跑起来,也过了一把放风筝的瘾。风筝飞得高的几个同学还受到了表扬奖励。如果时间能倒流,我还想再放一次。
五年级的时候。夏天教室热啊,我们就不停地洒水,砖头铺的地面,水往里渗。大家感觉稍微能凉快些。不料有一次,放了一周夏忙假。等我们再回到教室,竟长出了一层青霉,吓大家一跳。
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爱读书,爱老师。老师几乎一半是城里来的师范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因为我们是西部山区,所以每年都有支教老师分配来。我们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老师爱我们,我们更爱老师。有天早上,母亲烙的红糖锅盔,给老师带了些,老师直夸母亲烙的馍好,说是如果在城里卖,肯定会很抢手。那时玩的时间多,学习成绩却是出奇得好。感谢曾经的老师,教会我们无尽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长大后的我,才知道那间教室,曾经放飞了希望,洒下了老师辛勤的汗水。
◆贾海睿(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