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连续8个月领跑全区
“三新”产业
完成产值444.54亿元
同比增长31.8%
19个项目
完成投资64.4亿元
带动市级工业投资
同比增长35.9%
兑现系列政策
资金6200万元
帮助241家企业
融资超过32亿元
农林牧渔业
实现总产值
64.93亿元
同比增长8.2%
牛奶
产量71.89万吨
同比增长23.8%
牛肉
产量10057吨
同比增长15.9%
羊肉
产量13582吨
同比增长30.5%
蔬菜及食用菌
产量47.69万吨
同比增长3.1%
工业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根据银川市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银川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年预期目标4.2个百分点,位居全区五地市中第一位,已连续8个月领跑全区。今年以来,全市工信系统扎实落实工业稳增长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先谋快动、精准施策、稳中求进,狠抓项目、产业、园区等重点工作,全市工业经济活力走强,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1产业制胜 动集聚集群延链条
炎炎夏日,走进宁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银川二厂石英坩埚扩产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顶着烈日骄阳忙着进行施工作业。该项目计划新建厂房1栋,及配套的供水、供电等辅助生产设施和生活办公设施,购置安装24台石英坩埚熔融炉,4条自动化流水加工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28~42英寸不同规格尺寸的坩埚19.2万只,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进一步完善银川市光伏产业配套。“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2.5亿元,厂房已完成幕墙安装、熔融室隔墙砌筑,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2台石英坩埚熔融炉已进场,于6月中旬试投产。”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增长的生命线,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提速年’和项目建设‘五比’活动,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上半年,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晶环年产1200万片4英寸蓝宝石晶片切磨抛智慧化等19个项目完成投资64.4亿元,带动市级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9%,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106.6%。”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我们还以链式思维抓产业、促转型,率先开展‘链主’企业培育认定,首批认定中环光伏、共享装备等8个行业头部企业为银川市‘链主’企业,推进实施‘三新’产业项目83个。编制产业链发展图册,引导县(市)区、园区进一步加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吉利聚能光伏全产业链项目、晶钰新材料年产10000万千米金刚线等项目落地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三新’产业完成产值444.54亿元,同比增长31.8%。”
2数字赋能 提升工业发展新能级
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机器人正对下线的产品进行“健康体检”。机器人有一双灵巧的手臂和大大的“眼睛”,围着产品一番行云流水般辗转腾挪,720度无死角地进行“拍照”、分析、对比。不一会就完成了产品检测,精准地作出“合格”的判断。宁夏巨能被称作“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如今,巨能机器人已为国内300多家企业提供了15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助力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银川市制定《2023年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实施11个基于工业互联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具备较高行业示范引领效应和可复制推广价值的项目。围绕新型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建材行业、新食品等领域,打造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标杆示范。组织17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对全市425家重点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同时,为不断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市工信局还开展园区发展季度指数评价,突出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招商引资、税收等重要经济指标,通过相应增速、权重计算,分类评价、统一排名,对一季度、上半年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指数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引导园区找准自身问题差距,铆足“比”的劲头、增强“干”的主动、激发“赶”的动力、强化“超”的意识,推动园区在经济主战场上持续发力。
3政策护航 工业经济稳进提质
倾听企业发展诉求,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近段时间,市工信局领导干部下沉企业,进一线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全面摸排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加快兑现各类惠企政策资金,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振工业企业发展信心。
“在关键节点,我市兑现‘工业经济稳增长20条’‘强信心促发展稳经济25条’等系列政策资金6200万元。”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给予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购买大宗商品原材料贷款贴息补贴,帮助241家企业融资超过32亿元,累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350余万元,护航企业生产经营稳定。
今年,银川市持续发挥“千名干部包千企”包抓机制作用,亿美生物、舜昌亚麻等企业的226个生产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市工信局还建立健全“日监测、周报送、半月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工作机制,紧盯重点企业和先行指标,坚持月初盯生产、月中盯进度、月末盯数据,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效。构建“6+2”不交叉监测分析体系,压实县(市)区、园区稳增长主体责任,树立目标导向、提振发展信心。1~6月份,重点县(市)区、园支撑强劲,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拉动全市增长16.9个百分点,兴庆区拉动3.82个百分点,灵武市(不含宁东)拉动1.5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四强’能力作风建设,扛牢‘抓’的责任、保持‘快’的节奏、发扬‘争’的精神、落细‘严’的要求,立足‘三新’产业,聚焦打造‘两都五基地’,以产业基础再造、‘三新’产业倍增、链式集群发展三项专项行动为抓手,在培育8家‘链主’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培育5家供应链标杆企业。助推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冲刺三季度,决胜四季度,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农村经济延续稳发展
今年以来,银川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门红”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4.93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9.77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72亿元,同比增长8.5%,在全区五地市中居第二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1牧业成为农业经济
实现提升的主引擎
详细来看,上半年我市农业(主要指种植业)产值21.65亿元,同比增长5.1%;林业产值0.53亿元,同比下降1.9%;牧业产值37.53亿元,同比增长10.3%;渔业产值2.07亿元,同比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6.2%。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行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3.3%、0.8%、57.8%、3.2%和4.9%,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接近六成,是农业经济实现提升的主引擎。
其中奶产业方面,今年以来我市奶产业面临养殖成本上涨、鲜奶销售不畅及奶价一路下滑等问题,奶产业承压前行。在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下,鲜奶销售自6月以来稍有好转,全市奶产业短期震荡,但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实现较高增长。6月末,全市奶牛存栏29.75万头,同比增长14.4%,自2020年以来,环比连续13个季度保持增长。牛奶产量71.89万吨,同比增长23.8%,牛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30.8%,占畜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3.2%。
在肉牛产业方面,全市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据了解,今年随着外地优质种牛的引进,本地肉牛养殖结构正在逐步改善,良种化率不断提升,肉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牛肉产量及单产有所提升。6月末,全市牛存栏45.06万头,比3月末增加6.6万头,同比增长11.8%;牛出栏6.23万头,比3月末增加3.05万头,同比增长15.5%,牛肉产量10057吨,同比增长15.9%。按上半年数据测算,全市平均牛肉产量约为160公斤/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35公斤/头。
在肉羊产业方面,全市出栏快速增长。随着宁夏羊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逐年提升,羊肉市场需求旺盛,肉羊产业保持稳定发展。6月末,全市羊存栏110.45万只,同比增长4.5%;羊出栏71.29万只,同比增长30.0%,增速分别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18.9和12.0个百分点;羊肉产量13582吨,同比增长30.5%,增速分别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24.5和11.9个百分点。
2“菜篮子”农产品供给充裕
今年以来,全市坚持“稳量、提质、绿色”发展主基调,围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含供港蔬菜)、西甜瓜”三大产业,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全市蔬菜种植规模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上半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实现播种面积32.6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万亩,同比增长4.2%;产量47.6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万吨,同比增长3.1%;实现产值16.9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1%,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向好,“菜篮子”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在种植结构调整、市场价格及种植成本等因素推动下,上半年全市瓜果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全市瓜果类播种面积12.53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4.86万亩,同比增长63.4%,实现产量3.60万吨。
据宁夏调查总队监测,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篮子”农产品价格运行平稳,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明显。上半年,芹菜、大白菜、白萝卜、辣椒、黄牛、活鸡、生牛奶和草鱼等价格分别同比下降5.3%、40.9%、42.1%、10.7%、6.2%、8.9%、18.7%和9.8%。
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上半年,银川市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9元,同比增长7.4%,较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9,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从各县区来看,上半年,六县(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实现增长,且发展较为均衡。分别为灵武市19.98亿元、贺兰县15.72亿元、永宁县11.35亿元、兴庆区9.70亿元、西夏区4.38亿元和金凤区3.80亿元;产值增速由高到低依次为灵武市10.7%、兴庆区8.4%、永宁县8.3%、西夏区8.0%、贺兰县7.3%和金凤区3.0%。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门红”的良好态势,重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六特”产业持续发力,瓜果、渔业及饲草料等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下一步,全市上下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一以贯之将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摆在首要位置,针对存在的问题,将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有力结合,持续稳定银川市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鲍淑玲 梁小雨/文 孙辉/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