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养护多肉植物(7月30日摄)。
7月30日,掌政镇五渡桥村特色餐饮商业街上停满了车辆。在这里,游客不光能品尝到特色美食,还能参观老酒酿造,到种植园区采蔬果,去多肉基地赏鲜花……
作为兴庆区2023年重点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乡(镇),掌政镇通过一二三产融合,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联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产业发展融起来点燃乡村经济强引擎
走进兴庆区掌政镇五渡桥村特色餐饮商业街老酒酿造车间,只见120多个酒缸整齐排列,车间弥漫着粮食发酵的香气,工人们正在进行土法加工,让酒糟、原料与水充分融合。再过20天,这里产的第一批酒就能上市了。
五渡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新龙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利用闲置资产,按照前店后厂的设计,和酿酒技术合伙人共同创办了‘五渡桥老酒坊’,预计年可产白酒6万斤,仅此一项就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年收入15万元。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建设养殖场,用酒糟做饲料发展循环经济。”
在郭新龙的心里还藏着一个“大计划”,“利用特色餐饮商业街现有资源打造一个‘乡村振兴文化馆’,把非遗、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来了不仅能吃特色美食、品土法老酒,还能赏非遗文化、看乡村变化,在这个文化馆里还可以搞电商直播,推介乡村旅游线路,带动农产品销售。”郭新龙告诉记者,五渡桥村计划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文旅”新型乡村文旅,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0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五渡桥村只是掌政镇推动农业产业创新的一个缩影。掌政镇党委书记马博丹介绍,今年以来,掌政镇围绕“特”“链”“融”做大做强产业文章,在“特”上打响镇河西红柿、乐乐树亚蔬十二号、博洋九号甜瓜、盛绿源火龙果、杰坤多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在“链”上通过五渡桥中刚合达冷链分拣中心、镇河农嘉优品冷链分拣中心项目、五渡桥育苗中心,有效带动育苗、加工保鲜、冷链、物流运输等多个产业链条发展;在“融”上,依托孔雀村、五渡桥村、洼路村、镇河村设施农业基础,探索亲子采摘游、生态休闲游、红色研学游,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创新机制活起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刚来时,这里的大棚已经撂荒,我们就把闲置的大棚租了下来,用来种植多肉。通过‘直播+电商’的方式,我们种植的多肉最远卖到了海南。”蔡小芳是多肉种植行家,也是一名“棚主”,走进她的多肉种植大棚,一排排色彩梦幻、形态娇憨的多肉植物映入眼帘,特别好的品种一盆可以卖几千元,卖得好的时候一年能挣20万元左右。“忙的时候,打包、发货需要四五位村民一起干,每人每天能挣150元。”通过多肉植物电商销售模式导师帮带项目,蔡小芳的多肉种植前景越来越好。
“在这个基地,有20多个大棚都在种植多肉,导师不仅会教授他们种植技术,还会教他们怎么通过抖音直播增长粉丝、增加销量。”导师帮带项目负责人夏瑛告诉记者,今年该项目又培养了3名导师,既有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有懂新媒体会运行的网络达人,通过他们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掌政镇党委组织委员马冬樱说,通过导师帮带制,不仅培养现有乡土人才,还引入了外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仅激活了人才资源,还盘活了闲置资产,激发了土地要素红利。
掌政镇镇河村还流转200亩村民土地到村集体,发动村队干部和党员开垦荒地,连片整治280亩“党员示范田”种植农作物,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增收10多万元。掌政镇春林村积极领办合作社,依托闽宁协作产业园区资源优势,自筹资金盘活昆仑生态园区闲置多年的温棚和土地,持续打造春林村特色种植休闲观光产业园,预计可带动就业20人,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8万元。
乡村环境美起来绘就美丽生活新图景
位于掌政镇的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利用项目,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通过“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强化过滤”的处理工艺,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人工湿地345亩,恢复水生态面积360亩,大幅改善区域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马博丹告诉记者,“其实治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了,恢复的水域面积已经有候鸟栖息,专门有摄影爱好者来拍照。”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需要村民们的努力,通过积分制、红黄蓝榜、美丽庭院评选、乡村文化公益课堂等活动,让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容村貌治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乡风越来越文明,群众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在五渡桥村积分兑换超市,村民张跃文已经兑换过好几次商品。“积分兑换的效果很明显,现在家家户户都能把自家卫生收拾干净,邻里之间相处得也更融洽,日子越过越美了。”张跃文说。
马博丹说,按照“1+1+5”城乡融合示范创建工作思路,掌政镇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已成功纳入2023年自治区级重点小城镇支持范围。下一步,掌政镇将坚持因地制宜,继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把掌政镇打造成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
本报记者 王一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