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贺兰县

冷凉蔬菜变身富民“热产业”

2023年08月09日  梁小雨

一个个红红的西红柿在翠绿的藤蔓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8月8日摄)。

新鲜采摘的黄花菜,即将发往南方市场(7月24日摄)。

炎炎夏日,贺兰县冷凉蔬菜喜获丰收。走进贺兰县设施温棚、田间地头,满眼翠绿,生机盎然,西蓝花、芹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各类蔬菜向阳生长,散发出诱人香气的同时串联起农民增收致富路。今年贺兰县共种植瓜菜约25.5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1万亩,露地蔬菜15.42万亩(含供港蔬菜)、瓜类2万亩,上半年完成瓜菜种植面积约15.04万亩,产量17.28万吨。

助力移民持续稳定增收

冷凉蔬菜是贺兰县农业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贺兰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推动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强龙头、创品牌、延链条、拓市场、增效益。据统计,贺兰县每年向银川供应10.4万吨蔬菜,占银川市场20%的份额,该县供港蔬菜优质叶菜外销100%,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露地蔬菜主要有辣椒、番茄、西蓝花、茄子、西芹等,外销占75%,其中辣椒、西蓝花供应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贺兰县还是上海市重要的外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之一。

七八月采摘季,走进贺兰县乐民金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黄花菜种植基地,每天有上百名工人在田间忙碌采摘。目前该基地日产黄花菜约10吨,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合作社负责人赵丹介绍,今年鲜黄花菜每公斤的价格约为7元至10元,由于农产品品相好、品质高,在南方市场销售稳定上升。

村民谢福祥在合作社务工4年,他将自有的12亩土地流转给企业,一方面收入流转费每亩每年850元,另一方面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6000元。“在黄花菜种植期,我主要负责管理田间施肥、浇水、除草等工作,收获期则负责拉运鲜菜,收入还是很满意。”小小黄花菜,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不仅露地蔬菜忙收获,设施温棚园区也一派丰收景象。走进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现代产业园一期,47栋设施温棚迎来了采摘旺季,村民们拎起篮筐,骑上三轮车,在园区各处穿梭,既采摘新鲜的黄瓜,也收获丰收的喜悦。今年欣荣村村民康强借助温棚种植,获得了5000元的种植分红,这让他十分高兴:“我因为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孩子上学有各种各样的资助,我不担心,有了这些种植分红,我的生活也有了保障。”通过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移民村也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多举措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据悉,围绕《贺兰县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2027年)》,当前贺兰县主要壮大“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含供港蔬菜)、西甜瓜”三大优势特色蔬菜产业。其中以习岗镇、金贵镇、立岗镇为核心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以常信乡、立岗镇、洪广镇为核心区发展露地蔬菜产业;以金山村、立岗镇、金贵镇为核心区的沿山沿河地带发展西甜瓜产业。

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陈来祥介绍,全县通过统筹谋划日光温室、拱棚和露地蔬菜生产,合理安排种植茬口,错峰上市,实现四季生产、持续稳定供应。其中夏秋季节主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市场,拓展香港市场,以露地和拱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番茄、辣椒、菜心、芥蓝、西蓝花、西甜瓜等品种;冬春季节丰富蔬菜品种,提高市场自给率,巩固拓展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市场,以日光温室和拱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番茄、韭菜、芹菜、西甜瓜等品种。

但他也提到,虽然全县冷凉蔬菜产业日益规模化、现代化,但仍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规模效益不突出、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项目建设进度较慢等问题。他表示,贺兰县将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落实种子扶持政策,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关键技术应用,提升产品加工能力,加快产业品牌建设,并大力扶持蔬菜基地冷库建设,完善蔬菜分拣包装及物流环节,围绕仓储保鲜、分拣分级、冷链物流,开展蔬菜产品仓储保鲜、蔬菜冷链设施建设,逐步补齐蔬菜冷链短板,降低瓜菜损耗和物流成本,推动更多外销型产品走标准化、市场化发展路线。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