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023年08月18日  孙瑞亭

“上海自2019年以来共推出31份轻微违法不罚清单,覆盖26个执法领域。”媒体最近公布的这一数据因其彰显“执法温度”引发热议。的确,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可靠的“定心丸”,通过精细化执法和制度创新,直击企业关切,解决企业痛点,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是我们实现鼓干劲、增信心、促发展、走在前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银川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不少改革举措,推动了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首先是规范引领、健全制度,打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其中一项亮点举措是确定每月1日~25日为“企业安静生产期”,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非请勿扰”,并制定出台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执法备案制度,严禁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杜绝“以罚代管”。其次是程序规范、柔性执法,打造公平文明的市场环境。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建立多领域包容免罚清单,全市至少已有15个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建立了包容免罚清单,明确了267项不予处罚事项,1项从轻处罚事项,25项减轻处罚事项,17项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事项,切实保障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第三是调处化解、助企纾困,打造高效便捷诉讼服务环境。第四是源头防控、优化治理,打造精细化法律服务供给。

如果大家平时有所关注的话,很容易找到具体的案例来印证这些举措。比如,驻企警长帮助调解企业与村民的矛盾纠纷,社区民警指导企业填写危化品申购资料,法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司法部门选派律所为企业提供标准合同文本等。就拿“轻微违法不罚”来说,企业在广告宣传中不慎使用了“最佳”、经营者未取得营业执照就开始试营业……这些违法行为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心之失,一旦受到处罚,除了经济损失外,经营主体很可能还会背上信用污点,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这就需要在法治的基础上,通过基层一线精细执法,既把对当事人的影响压缩到最小,同时也通过告知、警示等方式实现监管的目的。对企业不予处罚,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或放而不管,其前提必须是确保公共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才能不予处罚,同时还需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和协助,让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实打实的举措和包容审慎的执法态度,向市场释放了温情与善意,所带来的最直接改变,就是职能部门与企业实现了有效互动与顺畅协作,从而带动众多企业规范经营、高质量发展。

目前,银川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示范创建工作也写入了今年的银川市政府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整体提升、强化效能,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通过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一批叫得响、有影响的亮点和品牌,为经营主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高效、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政法机关要依法平等保护经营主体,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看得见法治的力度、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为新时代各类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