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银川)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企业精英、行业代表齐聚银川,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话产业新趋势,共谋发展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发展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于宁夏来说,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政治责任所在、黄河流域所需、宁夏发展所向,必须坚持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认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在产品细节、做工、创新、性能上下功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同时规范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撑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马玉山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内涵包括产品的创新、生产制造的创新及市场服务的创新,因此要不断升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展产品系列,优化产品细节和性能,尤其是要转变经营理念,从“产品中心”转为“客户中心”,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以客户为导向,做好市场服务创新。同时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集聚优势,通过数智赋能,打造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
在打造人才队伍方面,马玉山建议要坚持引才、育才、用才,首先要以产业、以项目、以事业发展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建立“师徒制”“项目制”“导师制”等人才培养机制,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好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文化建设,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构建起技能过硬、梯队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撑银川乃至宁夏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鲍淑玲/文 郎凯/图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建轩
共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深化两个转变战略,形成了分布式能源‘1+7’系统解决方案,即分布式能源系统方案以及设备、工程、服务、运营、金融、产业增值链、智能化七大产业……”在论坛发言中,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建轩分享了公司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成果。
“实地观摩了银川市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后,感觉到银川市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有着非常好的理念。银川产业特色鲜明,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像共享集团、乔峰机械、小巨人等企业都非常有实力,这说明银川有着非常好的工业基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王建轩说,“我们公司是大型国企,一直以来深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产品围绕国家的重要领域,如化工、煤化工、钢铁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源于制造并超越制造,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建轩说:“在未来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希望能有机会和银川市优秀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交流合作、不断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与银川市的各有关部门进行深度交流,在新的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鲍淑玲/文 郎凯/图
浙江温岭市机床装备行业名誉会长林新德
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经济的重要一环,在经济发展和产业链条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直以来,银川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以算力为基础支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模式。”在浙江温岭市机床装备行业名誉会长林新德看来,银川和温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希望两市加强深度交流合作,共同开启装备制造业发展新篇章。
林新德说,装备制造产业是银川、温岭两地都在聚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共享装备、小巨人等宁夏装备制造企业已经与温岭市企业开展了有效深入的合作,为加快推进两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进一步深化装备制造产业链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谈到后续发展合作,林新德表示,而此次论坛给两地继续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温岭市三家企业跟共享装备、小巨人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将又是一个新的开端。“温岭市将和银川市紧密合作,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携手开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合作新局面,让两地的合作之路越走越长远。”
本报记者 吴春霖/文 郎凯/图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
用实力诠释“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表示,作为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华中数控今后将加强与宁夏的合作,培养更多人才,共同推动数控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吉红说,数控技术是关系到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机械产品从“制造”到“创造”升级换代的关键技术之一。从机床、高铁到手机、家电、汽车等,都离不开数控技术。而数控系统是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大脑”,宁夏高端机床产业具有60余年研发制造基础,在机床核心铸件铸造、机床自动化生产线集成、机床柔性制造及信息化等领域有多个本土品牌,无论是产品质量、人才储备,还是产业链完整度,相比其他省份具备明显优势。因此,要坚持不断创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融合、联合攻关,将国产装备连点成线,用实力诠释“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
陈吉红表示,将继续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宁夏数控机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养数控专业人才,打造“数控机床+智能制造”生产线,推进数控机床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精密化,助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吴春霖/文 郎凯/图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总监杨辉
以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在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从发展趋势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入,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加速。”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总监杨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川市应紧跟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助力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
杨辉告诉记者,作为国内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全面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研发、制造和服务能力,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实现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化的有力保障。
杨辉建议,应全面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坚持装备制造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思路,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率先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时加大对数字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攻关,提升装备制造业数字技术研发能力,解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数字技术的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鲍淑玲/文 郎凯/图
银川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亮
调整产业结构走高端化路线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聚焦智能铸造、数控机床等领域,产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规模不断壮大,骨干特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亮认为,银川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还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装备制造业继续向高端化迈进、集群化发展,促进全市制造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刘亮说,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银川装备制造业存在产业整体规模小,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及配套协作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如今政府铺好了创新的路子,企业厚植发展新动能,涌现了不少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高端制造企业。
对于下一步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刘亮建议,要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引进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强的装备制造项目,同时支持现有企业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激发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培育壮大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升级。此外还应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优质资源要素向装备制造业集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银川装备制造业实现新突破。
本报记者 吴春霖/文 郎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