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六羊河地名溯源

2023年09月07日  何彤慧 李鸣骥

六羊河是明清时期银川平原中北部的黄河支汊河名。清雍正四年(1726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通智,会同单畴书、岳钟琪等同僚官员,通过实地勘查,决定依托六羊河创修新渠。雍正六年(1728年)渠成,“钦定名曰昌润渠,以昭示来兹,垂之永久”。

地名库记录六羊河名的来历,称其“传说此地渠口处,经常有六只黄羊出没,老百姓即将此地称‘六羊’并沿用至今。”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滩涂地黄羊出没非常符合自然规律,我国北方地区众多“黄羊滩”地名的存在即能说明。但也有人认为史料中所谓的“黄河、西河之间,柳延河……”当为柳杨河。鉴于宁夏平原近河滩涂确实是有大量的旱柳、杞柳、大叶或小叶杨树自然落种,并形成密林或灌丛,“柳杨”一说也有其自然生态基础。况且通智为正黄旗满人,单畴书为山东人氏,岳钟琪为四川人,在没有地名文字记录的时代,对一条黄河汊河名的同音转意是大概率事件。

《清实录》(卷 75 雍正六年十一月壬戊条)中有关工部等衙门议覆川陕总督岳钟琪遵旨酌议督理插汉拖辉工程事宜时,引侍郎通智、单畴书请建新县级管理单位的折奏,其时渠沿河名称为“六羊渠”。雍正七年(1729年)由通智撰文的《钦定昌润渠碑记》如此描述六羊河及其周边自然地理环境:“黄河之支流名六羊河者,口形如列指,溯游数里复合为一,迤逦而北经大小方墩,越葫芦细,历省嵬城,而仍归于大河。沃野腴壤绵亘百余里,因迤黑龙沟而西,故水势顺下,漫无停蓄,不能引之滩中。”汪一鸣先生对文中“形如列指,溯游数里复合为一”的理解是六羊河本身就多有分叉,认为“六”无疑是比喻其分枝之多,笔者早年也深以为然,同时疑“羊”为“桠”的近音,形容其河汊枝枝桠桠的状态。

乾隆四年(1739年)的平罗大地震使昌润渠严重毁坏,黄廷桂(1690~1759年)任甘肃巡抚期间,受命主持修复昌润渠并作《复修昌润渠碑记》,有曰:“无与河争,河涨旁岸而止,不激之使横流泛滥而,乃可以议濬渠。昌润渠本因黄河之支流六羊河旧口迫近河,直其冲,易溃坏,难复。其下游尚间有故道可循,今察地利,揆土宜,借六墩废渠口,凿惠农渠东岸建分水闸,引注昌润渠故道,溉横堤外田甚便。”可见昌润渠在乾隆年间重修时已成为惠农渠的支渠,且只保留了原六羊河的下游段,上段被弃之未用。

由于昌润渠创修之时是以疏通原河道为原则 ,尽可能地“循其已然之迹,顺其势而利导之”,按理由昌润渠沿革下来的今天的昌渠应地近六羊村,实则不然。六羊村西距惠农渠1000余米,而东距昌渠3000余米,笔者最初怀疑是因后期的多次整修,特别是将昌渠与距黄河最近的滂渠连成昌滂支干渠时,甩掉了六羊村一带的老渠道所至。同时也认为六羊村所在的渠口乡乡名,指的是乾隆年间复修昌润渠时的渠口,即所谓“借六墩废渠口”的那个渠口。但细考两则碑记,发现在雍正六年建成的昌润渠上的闸堰和陡口支渠都有名有姓,其中在渠口部位有名为昌润闸的正闸一座,而正闸这一地名目前为行政村名,出现在渠口乡东北侧,位于六羊村正东5000米左右。因此,昌润渠确实如两则碑记所记,从渠口引水后向东北方向逶迤而去,在正闸和渠口等重要水工设施附近发展起很大的居民点,原名为六羊的居民点虽然也越来越大,但实际上在大地震后就进入惠农渠灌区。由于惠农渠是在大滩上相对高亢处重新开挖的,而昌润渠是在多支汊的六羊河上疏浚而成的,另据《清实录》收录的有关插汉托辉滩垦殖的奏折中,有“西河、六羊河皆系古旧渠”,“小民亦有私垦者,必得开渠通水,筑堤建闸,以时启闭,以次灌溉……”等史料,综合分析,六羊村应是黄河支汊六羊河成为昌润渠以前就定居开垦并引水溉田形成的聚落,六羊河上的其他支汊,只能是十七世纪或更早时段开挖的自流滩渠,故此,笔者为对“六羊”为“六桠”的转音之猜测当不成立。

何彤慧 李鸣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