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武市立足“黄金奶源带核心区”资源禀赋优势,聚焦打造“高端奶之乡”目标,高标准建设总面积149平方公里的现代养殖基地,全市奶牛存栏量突破19万头,日产鲜奶约2900吨。丰富、优质的奶源吸引了蒙牛乳业、宁夏亿美、中粮饲料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建厂,已形成种植、养殖、胚胎批量繁育、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奶产业体系。
科学养殖提升竞争优势
灵武市地处北纬38度国际公认的“宁夏黄金奶源带核心区”,这里气候干爽、光照充足,奶牛每天吃着新鲜牧草,躺卧在温热干燥的沙床上,天然沙滩减少了奶牛患病的概率,这里的奶牛高产且极少用药,成为生产高端纯牛奶的重要奶源地。
奶牛实现少病高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养殖。奶牛养殖基地里已建成多个数字化牧场,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每一头牛的出生、产奶、繁育建立全周期档案,进行大数据模型管理。
“每头牛的生长情况、产奶情况、健康状况都有清楚的数据记录。”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佳军说,每个大型牛舍内都有4个自动感应“牛体刷”。奶牛想蹭痒痒了,只要身体触碰到旋转刷,“全身按摩”服务就会立即安排。旋转刷不停变化位置和角度,可清洁牛身上的脏东西和寄生虫,保持其皮肤和毛发健康。
“科学养殖非常重要,只有不断提升奶牛品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 马佳军认为,现代化的奶牛养殖比拼的是企业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的18座牛舍之间都架设了太阳能光伏板,这是牧光互补设施,每年能节省30余万元电费,还能让奶牛遮阴纳凉;1500多个犊牛岛一字排开,通风凉爽的小单间可确保小牛犊健康成长;两座巨大的自动化挤奶台,单台一次可容纳80头奶牛同时挤奶;智能化TMR精准饲配中心,每天可生产约600吨精配饲料,可供2万头牛食用,这些都是确保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
打造“超级奶牛”核心种群
不断提升科技力量使牛奶品质也得到了提高。近年来,灵武市高标准规划建设了22.4万亩现代养殖基地,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场63家,奶牛存栏18.9万头,约占全区的22.3%;日产鲜奶2782吨,约占全区的20.48%;生鲜乳乳脂率4.2%,乳蛋白3.6%,体细胞数低于15万/毫升,菌落数低于2万/毫升,主要指标均高于欧盟标准,显著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为了提高单头奶牛的产奶量,实现“超级奶牛”种群的建设,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合作,开启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新纪元。首批移植的120枚克隆胚初检妊娠率达42%,200天以上再孕率达17.5%,标志着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进一步成熟。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计划用2~3年的时间,通过克隆技术、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和性控技术,建立一个上千头的超级奶牛核心群体。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引进活牛的生物安全风险,挽救了濒临淘汰的优质种质资源,实现了国内适应性和抗逆性良好的超级奶牛重生和扩群,形成超高产奶牛育种群体,为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母牛和后备种公牛提供了优质资源。
完善产业链形成高效优势竞争力
近年来,灵武市充分发挥“黄金奶源带核心区”资源禀赋优势,走出了一条集群化、专业化、高端化的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通过规划建设蒙牛高端奶全产业链百亿集群综合园区,汇集中粮、艺虹、富杨、亿美等行业巨头,初步形成了从奶牛养殖、良种繁育、饲草种植、饲料配套到精深加工、产品包装、科技研发的高端奶全产业链。灵武市还制定出台了《养殖业发展扶持政策》《奶牛贷款补栏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等,从棚圈建设、信息化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扶持发展,已累计兑付奖补资金过亿元,政府及社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5亿元。
灵武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在灵武职业教育中心增设畜牧专业,投资建设奶牛服务中心,成功示范应用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和克隆技术,目前已出生胚胎移植犊牛153头、克隆犊牛3头,有力填补了我国高产高品奶牛种子工程空白。同时大力推进优质饲草料生产与养殖配套衔接,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等一年两茬种植模式,种植优质饲草面积达10万亩,建立多元化饲草保障体系,有力有效保障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