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文明的光芒。近年来,银川把志愿服务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老伙计,受累给推个头。”“长一点还是短一点?”“短一点。”“那就平头吧。”近日,在兴庆区大新镇银横社区友爱家园西区文化广场,72岁的志愿者师合德身着红马甲,手拿梳子、剪刀、电推子,动作娴熟地为居民理发。4年来,他坚持为辖区居民、孤寡老人以及家庭困难老人免费理发2000余次。
师合德并未跟随师傅学过理发,而是年轻时在部队看战友们理发不方便,便“自学成才”成为他们的专用理发师。“战友们对发型要求不高,干净利落就行,甘愿让我练手,我就把理发的手艺练出来了。”讲起当年的故事,师合德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小区里,师合德一直是居民眼中热心肠的“师伯伯”,但凡谁家里遇到事情,他总是尽力帮助。“这几年给人理发,我虽然不收费,但是收获了快乐和自我价值,能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我的心里就特别舒坦。这件事我会继续做下去。”他说。
近年来,银川充分发挥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接下来,将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