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后,高台寺小区焕然一新。
在兴庆区清和北街与文化路交会处,有一条小小的高台寺巷,和银川市许多的小巷子一样,这里不仅有着亲切的市井烟火气,也有着属于高台寺巷自己的动人历史和故事。
清晨,不到七点,巷子里的两家牛肉面馆就开了门,此时来就餐的顾客有福了,可以免费得到一个茶叶蛋和一碟小菜,茶叶蛋要剥开放入面里,埋在底下,这样吃到最后,会有种“挖到宝”的惊喜。
吃牛肉面也有讲究,面按粗细分,有毛细、细、二细、韭叶好几种,最受欢迎的是细的,但最筋道、最有嚼劲、吃起来感觉最“扎实”的,非二细莫属。
至于早起上班的打工人,他们大抵是没时间在牛肉面馆消磨的,巷子里几家早餐铺才是他们的“领地”,一个鸡蛋灌饼、一杯豆浆,随手一拿,特别方便。最惬意的还要数退休后的老人们,睡到自然醒,下楼到江南小吃店买点豆浆、油条、小笼包、豆腐脑啥的,带回家和老伴一起分享,如果从家里端个小锅去,老板往往能给得多一些。
小巷餐馆多,牛肉面、凉皮、过桥米线、三鲜水饺、炒河粉应有尽有,还有几家晚上才开门的鸭货店和烧烤摊位,不仅让人饱了口福,就连流浪猫和流浪狗都能吃到百家饭,养得肥嘟嘟的,谁带都不肯走。
乐在小巷
上午,9点一过,巷子里就成了老人们的天下。从巷子口走进来,北侧第三家商店门口,总能看到一群大叔大爷围着一张小桌子,或闭目沉思,或指点江山,吵吵嚷嚷好不热闹。
也有不爱下棋的老奶奶,约了几个熟悉的闺蜜在附近散步,走到微微发汗,就到超市里买点菜去,回家准备午餐。年轻一点的阿姨生活更丰富,有才艺的在社区的“心艺团”里弹弹琴、唱唱歌,或是干脆走个十来分钟,到不远处的丽景湖公园去,穿上得体的旗袍,手持精致的团扇,一步一步踩着节拍,走出一场老年旗袍秀。
巷子靠东的后半段,有红花渠拦腰穿过,沿渠边向北走,就是社区小广场,每到晚上,这里就成了广场舞爱好者的阵地,老阿姨们跟着节拍跳着舞,不拘相貌身形,脸上都洋溢着一样的笑。
有趣的是,如今这支队伍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在跟着跳广场舞的同时,也把年轻人中流行的曳步舞等带进了阿姨们的圈子,因此常能看到不同年龄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学着对方的动作,略带笨拙地尝试着。
住在小巷
小巷之所以总是热热闹闹的,全是因为这里的小区多。从巷口开始数,南侧有宁芳花园、高台寺小区,北侧有东方小区、清雅园、文建小区,巷子最深处还有一个凤翔园。
按照时间来区分,最早的应该是风翔园小区,是在原来高台寺逸夫小学的旧址上建成的,而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关于这所小学最深刻的印象,除了高高的台子,就是两尊饱经了风霜的石狮子,那也是曾经的高台寺留下的最后一点儿痕迹。
而那个时候,这里还叫红花乡高台寺大队第六生产队。
其他几个小区要“年轻”一点,大都建于2000年前后,是在原银川变压器厂的旧址上建成的,这也是很多的哥将高台寺巷叫做“老变压器巷”的原因。其中,关于文建小区还有一段故事,这里初建时原本为两个小区,一个叫文建,一个叫文化,中间由一堵墙分割开来。直到20多年后,才在社区牵头下合二为一,统称文建。
而伴随这些老小区的不断更新改造,巷子也在焕发新的活力,门禁卡装上了,外墙上的保温层贴上了,小区里的路面也平整了,不少单元还换了新的单元门。
高台寺巷的“高台寺”
高台寺巷附近真的有高台寺吗?或者准确地说,曾经有过吗?答案是肯定的。
史料记载,最早的高台寺修建于西夏时。明代《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城东十五里。李夏废寺,台高三丈,庆恭王重修之。下有大湖千顷,山光水色,一望豁然。”
不过,那时的高台寺是在另一处地方——今兴庆区掌政镇镇河堡东南侧一带。后来,这里被黄河冲毁,有记载显示,“万历年间庆王重建在红花渠东丽景园内,改名延庆寺。”而这座易地重建的“高台寺”也是命运多舛,在清乾隆三年的宁夏大地震中被震毁。后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
“高台寺”之所以叫“高台寺”,其实是民间给它的称呼,意指这寺庙有很高的台子。上世纪60年代初,高台寺被拆毁,昔日的高台寺小学(兴庆区第六小学前身),就建在高台寺的旧址上。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