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逐绿而行久久为功

—— 银川以绿水青山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1月04日  吴春霖

环绕在城市中的典农河,为市民营造了水清岸绿、风景如画的生活环境(8月18日摄)。本报记者 李靖 摄

百里生态长廊、万顷碧波湿地、天蓝水清稻香鱼肥……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赋予了银川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水乡景致和“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要求,抓牢重点、扭住关键,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高质量落实,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走在黄河流域前列。

为推动塞上湖城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近年来,银川市水利系统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化治理。如今,美丽河湖建设全面铺开,水利工程设施日益完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人水和谐新画卷徐徐展开。

科学规划

绘好美丽河湖建设“一张图”

今年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河湖工程的统一安排,银川市水务局按照“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示范引领”的思路,及时成立领导小组,牵头制定《银川市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确定目标任务,建立项目清单,细化责任分工,强力推动美丽河湖建设落地见效。

市水务局结合“两纵八横多湖”水网布局,以典农河为主线,按照一体化实施“水、岸、林、草、园”综合治理的思路,紧紧围绕打造典农河贺兰山路段等5个示范带、阅海湖和七子连湖2个示范区及阅海9号湖生态湿地示范园的“5+2+1”示范引领点,坚持水岸同治、区域联治,编制完成“8+1”总体规划方案,融入先进的设计和发展理念,为银川市加快建设美丽河湖谋篇布局。完成宝湖及典农河城区段申报自治区级美丽河湖评审程序,完成阅海湖、第二排水沟河湖健康评价报告,为科学、动态管理、治理河湖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银川市以“优化大循环、连通小循环”为治理思路,以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系连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措施,着力构建“一河连多湖、多湖连沟道、河湖相贯通”的生态水网,奋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

持续发力

水利项目建设增量提速

建设美丽河湖,项目要先行。市水务局把美丽河湖建设与水利高质量发展、海绵城市示范市和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工续建了一批水利项目。

2022年至2024年,市水务局共规划实施美丽河湖建设市本级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17.69亿元,目前已完成总投资7.78亿元。其中,2022年完工项目12个,总投资4.3亿元,包括重点泄洪沟道治理、第一至第三拦洪库提标改造、第五拦洪库提标改造、典农河水生态修复、二排沟上段(芦草洼泄水闸—唐徕渠)治理、四二干沟上段水生态修复、陈家湖水循环设施建设、凤凰公园和典农河水系连通改造、二排沟北京路至新燕路段损毁修复、桑园沟治理、西湖挡浸沟治理、芦花沟下段片区沟道治理等工程,通过堤防提标改造、沟道清淤疏浚、治理水环境、建设生态缓冲带等措施,提升河湖生态环境,构建河湖水网建设新格局,健全流域水生态管理体系,为打造美丽河湖注入新动能。

今年以来,市水务局共实施第二、第四污水厂片区再生水河湖生态利用工程等9个项目,批复概算总投资4.56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2.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70%;谋划储备美丽河湖、水资源管理等项目23个,总投资约32亿元,其中进入审批环节项目10个,总投资9.64亿元,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补短板、增后劲能力。

“通过新建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一级A水质提升至地表四类水质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和工业产业发展,计划到2025年将再生水利用率提高至50%,年节约黄河用水指标近4000万立方米,充分发挥水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以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再生水高效率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说。

守护安澜

不断完善城市防洪安全格局

为做好防洪工程,保障黄河安澜,近年来,银川市投入大量资金补短板、提标准、消隐患、强管理,全面建设防洪工程。

黄河宁夏段大洪水多发生在7月和9月,为确保黄河安澜,我市不断完善“西防贺兰山山洪、东防黄河河洪”的城市防洪安全格局,先后完成黄河一期二期防洪、西南部防洪排水、第五拦洪库提标改造等一批防洪除险、堤防加固、沟道疏通工程,建成黄河银川段标准化堤防113公里,控导工程14处,护滩护岸工程4处,城市核心区防洪标准最高达到50年一遇;建成贺兰山东麓拦洪库、滞洪区15座,下游排洪沟道21条305公里,防洪调蓄总库容达到6200万立方米,城市核心区达到100年一遇,骨干沟道防洪标准至20年一遇,黄河银川段及贺兰山东麓“导、拦、蓄、滞、排”防洪体系全面构建。

深秋时节,站在黄河兴庆区头道墩防洪工程处向远方眺望,石头堆砌起的护岸与大美黄河及两岸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蔚为壮观。如今,行走在黄河银川段防洪工程现场,险工雄峻、备石列阵、大堤巍巍。董建华表示,黄河防洪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建设,既具有系统性也具有社会性。防洪工程对完善区域防洪体系,改善沿岸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障防洪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消除堤防安全隐患、稳定河道河槽是前提。为此,我市进一步完善“导、拦、蓄、滞、泄”为一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将本市核心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3月18日,银川市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涉及贺兰山第一至第三拦洪库提标改造、镇北堡区域防洪体系、高个子沟区域防洪体系、贺兰金山拦洪库提标改造等重大建设任务。目前,市水务局正全力以赴推进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建设。

近日,在距离贺兰山十多公里的西夏区一处拦洪库,工人们正在对拦洪堤坝进行加高加厚作业。“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是加快推动‘工程治水’‘生态治水’的具体实践,也是补齐防洪短板、保障城市安全、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董建华表示,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贺兰山东麓抵御洪水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水务局将全面推进项目施工进度,力争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银川保障、作出银川贡献。

压实责任

“河湖长制”工作有力有为

近年来,借力河湖长制这一抓手,银川市通过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力度、实施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等一系列“组合拳”,保障水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在银川,一条条河道碧波荡漾,一道道排水沟绿荫环绕,以绿为底色的幸福城市更为秀美、灵动。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银川市依法划定全市150条河流沟渠1637公里、47处湖泊水库59.76平方公里的水域岸线管理范围,已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近800名。工作中,全市各级河湖长用脚步丈量河段,用责任守护碧水,构建河湖生态“共建共治”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作为社区级河湖长,巡视北塔湖是兴庆区丽景街街道观湖社区党委书记刘佳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每次巡湖,她都会登录巡河APP,将巡湖的照片上传至银川市河长制工作平台。“河湖长制推行后,湖里的淤泥、杂草少了,漂浮物没有了,北塔湖一天比一天美丽。”刘佳说。

去年以来,银川通过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共完成23处问题的排查整改销号,93处黄河河道及滩地被占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在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中,摸排各类建筑物1639处,完成5处突出问题的整改,解决了四二干沟林木阻水、桑园沟片林阻水、第二排水沟土坝截断沟道等妨碍河道行洪问题。

“多年来,银川市河湖长制责任机制全面健全,河湖岸线管理逐步统一规范,精细化、常态化河湖管理格局全面形成。”市水务局河长办负责人岳晓燕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银川市各级河长高度重视河湖治理保护工作,主动开展巡河护河和调研工作,河湖长责任不断实化细化,全市累计有效巡河5.7万余次、巡河里程约18.5万公里、巡河时间约1.7万小时,解决各类河湖环境问题143个,为全市河湖保护治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治水兴水久久为功,共绘人水和谐画卷。我市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以推进用水权改革为抓手,严守“三条红线”约束,打好节水控水攻坚战、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现代治水持久战,以更大力度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以绿水青山助推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