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胜(左二)查看棚内种植情况(7月20日摄)。
在兴庆区,晨风暮霭中最秀丽的景象,除了鱼虾肥美、瓜果飘香、稻浪滚滚、五谷丰盈,还有党员致富带头人在田间地头中忙碌的身影。
大新镇塔桥村党员纳辉从事苗木种植多年,累积了不少经验,看着周围一些没有技术为就业发愁的邻里,他主动招收大家来自己的园区学习,从苗木剪枝、肥料配比,再到苗木的生长特性,一点一滴耐心讲解指导,通过以工代培的方式,在满足村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让他们熟练掌握了培植技术。因苗木出圃有季节时限,在炎炎夏日,纳辉和村民们经常在种植大棚里修剪、质检,与此同时,纳辉还不忘叮嘱家人按时为村民送去可口的饭菜。
在通贵乡司家桥村,映入眼帘的梯田稻浪等绘画图,生动展现出司家桥村岁月的变迁,环境的大变样,不仅让广袤乡村处处看得见美景,也迎来了慕名而来的游客。
“田园未来村”是村里的“招牌”,集休闲观光及娱乐一体的多样建设,不仅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文化,还承载着浓浓田园乡愁,并且与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多元化融合,继而呈现出一个“升级版乡村”。而这样的成果,正是因为村里有一位勤劳、敬业的党支部书记秦德胜。
秦德胜是一名退伍军人,这些年回家乡发展,他深知要想让农村富起来,一定要先把产业搞起来。行动派的秦德胜,首先带领村民在道路沿线、村里开展生态保护和美化村庄行动,利用村规民约、爱心超市等逐步引导大家破除陈规陋习,随后引进企业租赁空置农宅,以及与村民进行合作联营,发展民宿、餐饮经济。
“以前在外打工一个月挣3500元,回来以后在自家门口每个月收入都能达到7500元左右。”在村里开小吃店的王云霞高兴地说,哪能想到祖祖辈辈只会传统耕地的村民,还能搞起旅游、当起老板。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王云霞就从城里回到了家乡。
此外,秦德胜还通过“支部+企业+园区+农户”的模式,同步建设采摘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引进企业流转土地种植麒麟瓜,让115名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兴庆区,越来越多像纳辉和秦德胜一样的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出来。掌政镇五渡桥村村民赵伟峰开办了三家合作社,从蔬菜种植到农资销售,带动500余户村民增加收入。罗文是月牙湖乡村办企业的负责人,他与各乡镇部门、各村加强联动,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通过实施项目帮助村民就业。
深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就要“实”字当头。兴庆区在农村党员中选拔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大家立足岗位作贡献,探索发展林下经济、肉牛养殖、蔬菜产业等,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增收”,让产业更兴旺、家底更殷实、人心更团结,致富带头人领航的效应不断延伸,在乡村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中充分释放。
迎着秋日暖阳,兴庆区的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一起收割、播种,映照在他们脸上的,是丰收的喜悦和无比灿烂的笑容。
本报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