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追青逐绿戈壁生金

——闽宁镇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生动实践

2023年11月06日  鲍淑玲

闽宁镇新貌(6月13日摄)。 本报记者 李靖 摄

在闽宁镇立兰酒庄葡萄种植基地,农民正采收葡萄。 资料图片

在闽宁镇福宁村菌菇设施温棚园区,农户在采摘平菇。资料图片

闽宁镇的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 资料图片

巍巍贺兰山层峦叠嶂,守护着一望无垠的银川平原。在山的东麓,坐落着一个生态移民示范镇——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20世纪90年代前,这里曾是茫茫戈壁,寸草不生。20余年来,闽宁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自然环境,强化产业发展,地区经济稳步提升。如今的闽宁镇,已呈现红瓦白柱、绿树成荫、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和谐景象,村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前不久,闽宁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移民,“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当年刚搬到闽宁镇时,一片荒芜,几乎没有绿色。虽然那时闽宁镇还很荒凉,但我知道搬出山沟沟一定会有希望。”原隆村村民袁师傅说。

自建镇以来,闽宁镇通过黄河扬水、菌草固沙、改良土壤、植树造绿,筑牢了生态根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区特色空间生态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光伏发电、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积累了“金山银山”转化资本。

20余年过去了,村民袁师傅的梦想一一变为现实。曾经“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如今成为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6.6万名移民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闽宁镇生态移民的原住地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闽宁镇通过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使生态脆弱的西海固山区“复绿”,又在风沙肆虐的戈壁滩“造绿”,实现两片区域“双绿”,可谓“一把钥匙打开了两把‘锈迹斑斑’的铁锁”。自生态移民以来,闽宁镇共接收了6.6万名西海固地区移民,为西海固生态修复腾出了宝贵空间,通过全面开展生态修复、重筑生态屏障,昔日的西海固黄土高原如今已满眼绿色,森林覆盖率接近30%。“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这是曾用来形容闽宁镇所在戈壁荒滩的一句唱词,如今,闽宁镇积极开展新驻地生态治理,将昔日戈壁滩建设成了绿树成荫的新家园,森林面积超过1.2万亩。

东西协作,从“输血”到“造血”良性发展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亲自指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事业。20余年间,福建、宁夏两省区坚持闽宁对口协作五项机制,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闽宁两省区人民携手创造的“闽宁模式”成为全国东西部协作的典范。

如今,黄河水滋润着戈壁滩,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从1997年人口不足80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元的闽宁村,发展成为当前人口6.6万、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5元的闽宁镇,增长了近34.5倍。

在寓意着“立足贺兰山”的立兰酒庄,走进酿造车间、罐装车间、地下酒窖、品酒大厅,感受葡萄变身美酒的全过程,品一杯来自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高品质葡萄酒,也可以体验采摘之乐;走进棚湖湾红树莓文化旅游综合体,欣赏随处可见的格桑花,摘一颗红树莓,在生态餐厅品一顿柴火鸡,与孩子一起从彩虹滑道上呼啸而下,在火车旅馆感受怀旧旅途;来到闽宁镇红酒一条街,了解闽宁镇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中粮长城葡萄酒(宁夏)有限公司、宁夏立兰等酒庄的多款美酒;在闽宁镇镇史馆,静静地聆听这片土地的倾诉,感受多年来的巨变,可以了解闽宁镇的过去和现在,也能看到闽宁镇的未来。

20余年间,闽宁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单向的扶贫解困、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向全方位生态产业和商业拓展、园区合作和双向联动发展。在闽宁协作的支撑下,闽宁镇结合自身禀赋,培育出酿酒葡萄和红树莓种植、肉牛养殖、设施温棚等特色生态产业,全年人均纯收大幅增长,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重大转变。

生态富民,以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闽宁镇的生态之变,是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实践。其中,“小葡萄”扮演了重要角色。

得益于贺兰山东麓优质的气候条件,闽宁镇葡萄酒产业飞速发展,种植葡萄、建设酒庄、举办博览会、拓展“葡萄酒+”新业态……葡萄酒已经成为闽宁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劲引擎。目前,葡萄种植总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超2.6万吨,产业产值超过3亿元,小小的葡萄也让以前在家带孩子做饭的移民妇女有了稳定收入。

近年来,闽宁镇立足当地实际、着眼长远,大力实施“生态立镇”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后引进各类企业34家,培育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光伏发电、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

双孢菇是闽宁镇移民群众接触到的第一个产业。20余年的发展,助力村民脱贫的双孢菇,已经从小作坊搬到了智能化厂房,年产值达到400万元,并成功推广至宁夏和甘肃两省区,成为当地人民的“致富宝”。

闽宁镇原隆村利用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光伏农业产业园,并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光伏大棚,使农民获得土地租金、光伏分红和进棚务工收入,打造了原隆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生态富民的新产业。目前,光伏农业产业园280座光伏大棚每年发电4000多万度,收入3000余万元。“今后,我们将提升设施农业、特色养殖业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挖掘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及农耕文化内涵,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各类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业态,让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稳定。”闽宁镇相关负责人说。

闽宁镇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挖掘整合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生态文旅产业,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初步形成了吃喝玩游购娱学一体化的文旅产业链。闽宁镇镇史馆、福宁村赵鸿文化大院、园艺村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葡萄酒庄、武河村优质桃产业基地成为了热门旅游和网红打卡地,闽宁镇也成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界的“新贵”。

记者手记

“复绿”+“造绿”解锁移民幸福密码

宽阔干净的街道、现代化的葡萄酒庄、色彩斑斓的秋色……连日来,记者在闽宁镇采访,一路走一路看,越来越振奋,也越来越好奇:这样一片“金沙滩”究竟是怎样建成的?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这是闽宁镇所在昔日戈壁荒滩的写照。建镇以来,闽宁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新驻地生态治理,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一方面,通过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既使生态脆弱的西海固山区“复绿”、又在风沙肆虐的戈壁滩“造绿”;另一方面,依托宁夏独特的光热生态资源和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光伏、设施农业,转化生态价值。通过东西协作、移民吊庄、生态修复、黄河扬水、菌草固沙、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创新扶贫机制和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自然环境、强化产业发展,创造出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奇迹,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的脱贫之路、产业支撑的致富之路、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

20余年来,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机制,打开了科技、教育等全方位多领域纵深发展的新格局,创造了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也将闽宁镇真正变为了一片“金沙滩”。

从种植养殖到制造加工,从电子商务到文化旅游,昔日的“干沙滩”变成熠熠生辉的“金沙滩”,这是举国同心、合力攻坚的一个鲜活实例。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本报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