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指出,未来五年,是美丽银川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牢重点、扭住关键,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高质量落实,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走在黄河流域前列,走出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漫步城区,天蓝水清,令人心旷神怡;置身乡村,空气清新,让人精神抖擞。
近年来,兴庆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
整合力量
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瓜果飘香、鸡鸭成群,还有阵阵清风拂过。”这是兴庆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刘丽媛作为“林长+生态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中的“检察长”第一次来到星河街街道开心林场生态观光园的感受,与她一同前往的还有兴庆区林长、街道林长、公安警长。
走进林场,他们仔细察看了林区植被长势、生态保护等情况,详细了解了观光园林下经济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刘丽媛告诉记者,兴庆区“林长+生态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是在“林长+生态警长”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的。各部门协同合作,走进企业了解需求,通过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实现公益诉讼无缝对接,对各类涉林案件及时发现、及时查处,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也能保护爱林护林的企业和群众。
作为企业,有了法治部门的护航,发展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发展林下经济时发现土地性质有问题,打电话反映后,兴庆区自然资源局联合相关部门上门服务,让我们吃下定心丸。”开心林场生态观光园负责人宋先生说道。
为更好地守住青山绿水,带富村民,服务企业,兴庆区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创新林长履职方式,建立“林长+生态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横向对接沟通,强化执法联动,实现林草资源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刑事执法优势互补,强化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配合,加快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格局。
合理利用
优化配置水资源
走进位于掌政镇掌政村的银川市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现场,整体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
据了解,该项目利用赵家湖已干涸的南湖建设人工湿地,用于深度处理掌政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和永二干沟的排水,处理后的水可以为赵家湖进行生态补水,解决辖区湖泊生态补水指标不足问题,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同时,经过生态湿地处理之后的水重新排入永二干沟,可以促进永二干沟水质提升,确保流入黄河的水质稳定达标。
项目自2022年8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内容包括水平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导流墙、水循环设施、管道工程、在线监测系统等,截至目前,除绿化种植、泵站建设,其他项目都已完工。
“建成后,将使污水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改善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进程。”兴庆区东南部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负责人张玄介绍。
与此同时,为让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近日,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与宁夏银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用水权收储认定书,收储该公司4.88万立方米闲置用水指标。
用水权收储是落实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的具体举措,为全面盘活闲置用水指标、建立高效节水利用机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近年来,兴庆区积极探索建立用水权收储调控机制,印发用水权收储交易管理办法,破解新增工业项目用水需求难题,为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发展储备用水指标,有效解决了部分新建工业企业用水需求,提升了水资源优化再配置水平。
人人参与
营造环保良好氛围
“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怎样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11月7日,一场以“践行垃圾分类 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宣讲在大新镇燕依园社区进行,将垃圾分类知识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强化了居民绿色环保意识,力求达到“教育一个群众,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目的。
当天,居民还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清扫社区主干道路、绿化带和湖渠边环境卫生,大家用垃圾夹、扫把等工具沿路捡拾纸屑、枯树枝、烟头、塑料瓶等散碎垃圾,并仔细分类将垃圾杂物放置到对应的垃圾分类箱。同时,积极劝导不文明行为,向过往的行人宣传河道保护、节水护水、垃圾分类等绿色环保知识。
连日来,社区通过发放“保护母亲河”倡议书、生态文明宣传手册,开展趣味问答、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增强居民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旨在引导大家争做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进一步提升全民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燕依园社区党委书记周新华说道。
事实上,在兴庆区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居民积极参与知识竞赛、宣传宣讲、积分兑换,他们认为,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大家自发组织起志愿服务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水更清、天更蓝。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