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富农促增收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3年11月12日  梁小雨

乡村有了产业,农民增收才有底气。今年以来,银川市立足资源优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围绕“土特产”做文章,让乡村产业强起来。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68.61万元,增长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01元,增长332元,增幅5.8%。农业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农户收入不断上涨,银川产业富农路越走越宽。

龙头企业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11月7日上午10点,兴庆区掌政镇茂盛村农户陶锋抢抓晴好天气,给温棚里的亚蔬12号西红柿喷洒药剂,这是他今年致富增收的“金果子”。今年上半年,陶锋种植两棚西红柿,收入七八万元,这让他对本月底即将上市的西红柿充满期待。

今年,陶锋跟着村里的企业种水果番茄,从秧苗到水肥管理,再到采摘销售,都有企业全流程服务。西红柿成熟后,收购价格保持在每公斤6元至8元,这比普通西红柿高出不少。他笑呵呵地介绍道:“更重要的是收购价格一直很稳定,不像普通西红柿忽高忽低。”

价格稳定,是陶锋愿意跟着企业种植新品种西红柿的重要原因。这家企业名为宁夏乐乐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均建有西红柿种植基地,从2022年开始,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向周边农户推广亚蔬12号西红柿,目前已带动200余户农户种植该品种,种植面积500余亩。

企业有关负责人王宁介绍,从2017年至2021年,企业通过试验示范,成功将亚蔬12号引入银川种植,并形成稳定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目前亚蔬12号每亩产量约为5000公斤,每公斤的收购价格稳定在6元至8元。企业将农户们种植的西红柿收购以后,通过分拣包装,按照订单合同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十分受欢迎。

有了企业和基地的支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温棚得以快速推广。王宁介绍,近两年企业着重将银川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内容、校企合作研发成果、企业生产实践技术等免费教授给农户,诸如蚯蚓套种套养、绿色防控药剂、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新技术逐渐被种植户接受,推广应用后达到助农增产增收的目标。

支部引领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

在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现代产业园区,西葫芦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葫芦”。温棚里,放眼望去,大片的绿叶如波浪般映入眼帘,朵朵黄花点缀其间,藤蔓掩映着一颗颗鲜嫩翠绿的西葫芦。农户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分拣、套袋、打包。

“今年我们带领村民种了20棚西葫芦,9月上市以来,已经采摘了5万余公斤,总产量预计突破15万公斤,利润达到24万元左右。”欣荣村致富带头人胡进敏兴致勃勃地介绍。

欣荣村是一个移民新村,如何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欣荣村党支部把大棚种植生产作为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企业和农户自主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户学习种植经验、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与村民双增收。

欣荣村党支部书记高定成介绍,今年村党支部秉持“特”“优”理念,依托本村资源禀赋和政策机遇,积极优化种植结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探索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路子。今年在黄瓜采收后,欣荣村现代产业园区的种植户们接茬种植了20棚西葫芦,因西葫芦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产量高,给村民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产销两旺的西葫芦变成了产业发展的“聚宝棚”,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在欣荣村现代产业园区的另外几座大棚内,一眼望不到边的生菜如同一张张巨大的绿色地毯,覆盖在设施温棚的肥沃土地上;食用菌产业园里,榆皇菇像一朵朵黄色的莲花,散发出金色的光芒……一座座大棚充满了生机,随着“大棚经济”一步步做活做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欣荣村徐徐展开。

全产业链模式推动农业做大做强

11月7日上午,在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番茄交易市场,记者遇见了在市场外踱步的村民李小军,自从村里建起交易市场,他常来这里找活干。

和顺新村位于银川市南郊,是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设施温棚种植和外出务工,全村现有设施温室768栋,形成了以番茄种植为主的优势产业,年产番茄600万公斤以上。

2015年,和顺新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占地7亩的和顺新村番茄交易市场。2021年,良田镇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和顺新村果蔬仓储分拣中心,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点,建成了宁夏最大的乡村番茄交易市场,番茄交易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吸引全国各地百余家收购商入驻。

每年3月至6月、8月至11月两个时间段是西红柿销售的旺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纷纷入驻交易市场,驻点收购西红柿,既畅通了番茄销售渠道,带动了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拉动了当地餐饮、零售等配套产业消费,并辐射西夏区、永宁县、灵武市农户前来市场交易番茄,有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每年西红柿销售旺季,李小军都会来这里帮收购商搬运装箱,收入高时一天超过1000元,搬运量少的话,每天能收入200元至300元。对于这份工作,他十分满意:“和商贩熟悉以后,活儿很多,收入也还可以,这个市场带动了不少村民就业,分拣、包装、搬运,都需要人工。”据了解,交易市场24个档口每天用工达288人,主要从事番茄分拣包装工作。

交易市场的兴旺激发了农户们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和顺新村的西红柿产量也随之不断攀升。和顺新村村委会主任陈永东介绍,2023年共带动良田镇周边3500多户农户种植番茄2万亩,年产值8.64亿元,年纯收入5.376亿元,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制筐、包装纸产业以及餐饮消费、物流运输的发展,通过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惠及群众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