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指出,新时代十年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但美丽银川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提升攻坚克难的能力、付出百倍艰辛的努力,才能行稳致远,美景终成。
走进永宁县闽宁镇,房屋整齐划一、绿植随处可见,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展现在眼前;漫步西部水系,水清岸绿、树木成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永宁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零战、绿色美丽创建阵地战,不断开创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局面。
聚焦三大工程 攻坚污染防治
“今年正好赶上‘煤改电’的好政策,我就赶紧报名了。安上这种‘电暖气’,就不用再费劲烧煤了,屋里既暖和又干净。”在永宁县望洪镇东和村村民白铁军家中,施工人员正忙着布线、接线、安装电取暖器等,看着崭新的供暖设备安装到自家院里,白铁军十分高兴。今年以来,永宁县共完成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2800户,让清洁能源成为居民取暖的“主力军”。
除了实施“煤改电”工程,永宁县还对永宁县第一污水厂开展冬季“大检修”。永宁县第一污水处理厂2010年建成投用,是永宁县城区唯一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可达4万吨。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处理污水1067.5万吨,其中生活污水695.13万吨。
污水治理是改善水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永宁县始终坚持推进水污染科学、精准、系统治理,率先探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机制,同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能力。
近年来,永宁县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在污染防治攻坚中不断落实新举措,实施了8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46家建筑施工企业全部落实“6个100%”要求,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精细化管控;加强13家涉水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以及12家医疗机构废水排放监管,全县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水质净化效果;加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7个“无废细胞”并通过市级验收,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闽宁镇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降碳减排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纳入碳排放履约、碳市场交易管理范围的企业,两年履约周期内,共节约碳配额38.82万吨,实现收益1338.43万元,在节能降碳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了规范碳排放管理,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进生产设备,通过在生产线上采用两级逆流末冷器预热等工艺,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量,降低蒸汽和电力消耗量,有效实现节能降碳。
引导和撬动重点企业主动碳减排,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也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除了推动碳排放权改革,永宁县还稳步推进县域内企业排污权改革,共摸排初始排污权、新增排污权(已完成交易)企业108家,参与政府储备权并成功交易企业15家。今年,15家企业交易二氧化硫0.9吨,1.35万元;氮氧化物1.19吨,12.7万元;化学需氧量0.33吨,0.8万元;氨氮0.23吨,1.6万元,通过深化环境领域改革助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另外,永宁县还实施了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项目,修复治理矿山地质面积774亩;建成国家级湿地1处、自治区级湿地1处,修复恢复湿地1万亩;完成营造林100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07%,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实地核查遥感监测反馈线索点位42处,核查整改率100%;不断完善生态修复机制,基本形成城区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的“大生态”格局,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接下来,永宁县还将统筹重点企业行业,精准实施污染治理,推进湿地环境综合治理和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落实排污权交易与“双碳”“双控”目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推动永宁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本报记者 刘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