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早上,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村民陈秀芳和邻居一起出门散步,走到兴庆区第二十九小学附近的公厕旁,看着周围焕然一新的环境,两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这件事办的好,以前这边是片空地,常常有人随地大小便,蚊虫多气味儿大,公厕建起来方便了大家。”
小小的厕所,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而如厕环境差、容易传播疾病,不仅与美丽乡村建设格格不入,还是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农村居民如厕不便、部分公厕没有开放等问题,兴庆区通过走访调研征求意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使用工作。
走进公厕内,只见深褐色的墙壁,一尘不染的玻璃窗,脚下是干干净净的瓷砖,部分隔间安装了扶手,卫生纸、洗手液、消毒液等物品一应俱全,小小的空间里里外外都体现着为群众考虑。
在公厕选址建设前,大新镇工作人员、村里干部和施工人员将村内各点位看了一遍,最终选择在村民呼声较高的学校附近建设,“附近居住的居民不少,旁边的章子湖每天都有人休闲散步,而且接学生的家长也多,这个位置人流比较集中。”塔桥村党总支书记杨吉军介绍,建设公厕不只是让群众如厕方便这么简单,树立起大家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健康生活才是最终目的。
在银川凤凰花溪谷生态旅游观光园外,一座公厕也于近期投入使用,在方便附近村民的同时,也为来往游客提供了便利。“设施非常齐全,干净整洁。”开车路过的市民王媛说道。
公厕不仅要建好,还要用好,兴庆区建立管、用并重,责、权一致的管护机制,由第三方企业负责管理维护,实现厕具坏了有人修、日常运行有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改,真正让公厕开得满意、用得安心、护得长久。
目前,兴庆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农村公厕改造升级,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让群众“方便”更方便,让公厕有“颜”又有“质”,如今,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