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兴庆区通贵乡通南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长后,日常巡河必备耙子与垃圾袋,一边查看水流、岸坡及岸边的卫生情况,一边用耙子打捞沟渠内漂浮的垃圾,他说“现在巡河成了习惯,耙子也用了好几年,巡河护河它可功不可没。”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河长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7年河湖长制推行以来,银川市已有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近900名,覆盖全市248条河沟和61处湖泊,形成了每条河湖有人管、有人治的常态化管理格局,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均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但是,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工作,需要充足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支持。行政河长们再有心有能,也无法时刻守在河湖边,覆盖广泛的管理需求。以上村级河长巡河之时,总用耙子捞出沟渠内漂浮的垃圾,那些垃圾虽不足以影响河湖水环境大局,但总归是个问题。尽管建立了监督和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可以通过专用软件登记上报,但处理垃圾不如从源头杜绝其入河入湖。而源头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该报道中提到,“激发村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养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营造了人人都是民间河湖长的好氛围”。如果这个“氛围”真到位了,耙子怎可能还捞得出垃圾?
“营造人人都是民间河湖长的好氛围”,不如真正引进民间河湖长。
很多地方已经这么做了。他们的民间河湖长由群众选举产生,担负监督、宣传、问题反馈、生态修复等多重职责,并不与行政河湖长相冲突,而是协助——他们可以迅速反应,协助政府开展监督、检查和问题处理工作,这种快速响应提升了治理效能,更有助于预防问题扩大、加重。
民间河湖长制的核心理念是将河流治理任务分担给来自社会的力量,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对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亦有促进。此外,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跨界合作与共同建设,也鼓励了社会组织、企业等不同方面的创新,或可催生新的治理方法和治理模式。
群众是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发动和带领群众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基层河湖管护,需要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迈进,以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守住水安全等各项工作,为“美丽河湖”建设带来新的活力。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