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和绿色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孪生体,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将产生“1+1>2”的整体效应。近年来,福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数字中国实践起点,始终注重生态文明与“数字福建”的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省部共建“数字生态”示范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中的创新应用,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生态文明优等生地位。
以产业数字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数字化降碳贡献度将达到12%至22%。当前福建省产业结构偏重化、能源结构偏煤、交通结构偏公路、单位GDP能耗水耗与先进标准仍有差距,亟需以产业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推进数字化绿色生产方式。
培育“数字+生态环保”新兴产业。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推动生态安全、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化融合工程,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安全应急、节能环保、自然生态管护领域的应用,围绕智慧城市、智慧林草、智慧海洋、智慧水利、智慧环保等各个领域,推动以生态环保数据精准监测、科学决策辅助和智能环保设备研发等专业化服务的智慧产业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智慧物联网为核心,建设“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全链路分类回收体系,促进城乡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高水平建设福厦“城市矿山”基地。促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专精特新”小巨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和低碳环保设备广泛使用。
推进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购买诊断服务、财政资金奖补等措施,以数字化采购为切口,支持石化、冶金等高耗能行业采取模拟仿真、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数字化技术,促进生产运营模式升级,带动配套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强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的数字基础建设、资金政策落实和科技人才供给,拓展福茶网等特色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建立种养、加工、仓储、交易、物流等全链条信息追溯体系,健全农食品全过程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深化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消费、智慧家居等新场景,激发绿色消费需求动能。
创建绿色低碳智慧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外包,推进产业园区环保监测智慧平台建设,形成“梳理—诊治—服务—优化”的园区数智化管理体系,深化园区企业“亩产效益”(单位能耗产出效益、污染物产出效益)评价,强化企业能效和物耗监管,引导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利用沿海风能产业优势,统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储能设施,推进产业园区、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接入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因地制宜建设产业园区屋顶光伏、绿色微电网等,促进能碳协同管理,建设一批近零碳产业示范园区。
以监管数智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当前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范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要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形成以数据驱动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业务协同智能化、以数据支撑的目标管控智慧化和以数据为纽带的公共服务便捷化,实现源头治理更加精准、综合治理更加高效和系统治理更加科学。
提升精准监测监管能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的思路,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以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预警为重点,运用高新科技装备监测手段,加快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转变,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加强水土流失精准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智慧监管、碳源(汇)监测等智慧感知体系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全链条监管,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提升科学决策分析能力。深化省级“生态云”平台3.0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监管的生态环境“智慧大脑”,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通汇聚环保、电力、经信、电力、统计等多部门数据链,科学研判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碳排放与污染物等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多环境要素协同控制提供决策支撑。
提升综合政务服务能力。以数字化赋能推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融合创新,完善污染防治攻坚、环境质量预警和改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环境督察信访等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数字普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载于6月6日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