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通断头路、增加停车泊位、优化交通信号灯……

交通疏堵“6+N”工程让百姓出行更畅通

2023年11月25日  李鲲鹏

今年以来,银川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聚焦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科学谋划实施改造立交节点、打通断头路、改造慢行绿道等82个交通疏堵“6+N”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市政道路44.1公里、慢行绿道60.3公里,创造了历年来城建项目投资最大、工程建设时间最短、市民投诉量最少等多项纪录。

“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以人民为中心,直面城市交通管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通过打通断头路、增加停车泊位、优化交通信号灯等着力缓解群众关心关注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共同推动疏通城市交通取得新成效。

拥堵指数显著下降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交通疏堵“6+N”工程实施后,全市交通拥堵指数和高峰期交通拥堵指数同比分别下降4.54%、1.09%,在全国交通管理四类城市中处于“A+”级水平,城市道路实现了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0%,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的具体目标,相关做法入选全国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典型案例选编,为其他省市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提供“银川模式”。

“数据真实反映了我市交通疏堵工作取得的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的制度保障。”银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市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成立交通疏堵“6+N”工程指挥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协调、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和包抓领导靠前指挥、统筹调度,科学设立规划实施、交通优化、资金筹措、征地拆迁、法律保障5个工作组,为高质量推进交通疏堵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银川市住建局始终把问需于民作为找准拥堵痛点、靶向发力施策的重要抓手,全市交通疏堵工程共有3.6万市民积极参与社会调查,1800余条意见建议得到有效征集,汇聚起群众出题、政府答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结合群众意见征集情况,确定37处拥堵点和14条拥堵路段为治理重点,将改善市政道路、停车泊位、公交及慢行系统一体推进实施,群众需求得到充分回应,为项目建成投用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主动对接靠前服务

今年,我市在实施交通疏堵过程中,“快”字体现得尤为明显,不仅修路的速度快而且各环节衔接十分顺畅。交通疏堵各成员单位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市审批局、自然资源局高效办理立项审批、土地规划,集中完成第三、第四批项目手续26个;市公安局交警分局统筹施工需求,精准高效审批交通封闭手续30余项;市园林局和辖区政府积极推进树木移植等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同时,银川市“两办”督查室建立“周调度、月评比、季通报”工作机制,累计下发督办通知25期,督办调处解决各类问题百余条。跟踪审计组、监督检查组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监督检查,适时下发提醒函55份,全面提升成员单位的责任感、紧迫感。住建部门也抓紧机遇提前“抢跑”,抢抓城市更新试点机遇期、窗口期,既抓项目储备又抓工程推进,2022年、2023年共有45个项目可研、初设与项目论证提前15天完成。

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我市实施的交通信号灯“绿波”调试也有效提升了交通通行效率,市公安局交警分局排查治理116处交通组织不合理的路口路段,实施渠化改造21处,施划交通标线、实施交通信号灯“绿波”调试,持续提升路口路段通行能力。市自然资源局在停车场专项规划落地实施过程中,统筹城市小微公园、医院、党政机关、新建中小学校等资源,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拓展立体空间增加停车泊位。

交通出行体验的提升从来不是哪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全市基础设施综合提升的结果。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征求群众意见,提前超额完成了路面修补计划,精细管理道路利用有限空间,灵活增加停车泊位,静态、动态交通秩序都有明显提升,随着我市交通疏堵的深入实施以及快速路的打造,城市交通通行效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得到改善,满足了群众对出行“更高效、更便捷、更舒适”的需求。

本报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