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惠残爱心小屋(11月29日摄)。
再次“点亮”生活,是32岁的马金林想都不敢想的事儿。马金林是一名脑瘫患者,少年时就以在兴庆区湖滨路上卖报为生,这里的老商户都很喜欢他,觉得他虽然语言、行动较慢,但是乐观、善良。遗憾的是,这些年生意不太好,马金林的卖报生活被迫叫停,这期间他打零工、收废品,日子过得不如从前,没想到惠残爱心小屋再次为他点燃了新的希望。
这座惠残爱心小屋位于湖滨体育场门口,是兴庆区残联联合社会组织兴庆区吉毅善助残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的,在报刊亭原有基础上,升级为适合残障人士创业就业的小屋,增加了多媒体功能,可以播放新闻、天气预报等。同时还增加了售卖功能,可销售饮料、本地特色农产品及报纸、杂志等出版物,并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综合服务,维护残障人士的合法权益,反映残障人士的意见、要求和建议,成为各级残联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重新回到这条熟悉的街巷,马金林感叹道:“在这里我能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还能感受到社会对我们的关爱。”
对生活抱有新希望的还有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张仁勤,这同样受益于宁夏医科大学双怡校区门口刚建成的惠残爱心小屋。走进屋内,墙面货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饮品、小零食、生活日用品等。张仁勤正仔细整理着货架上的商品:“以前我到处跑着打零工,工地看门、烧锅炉啥都干过,5年前由于身体原因体力活没法干了,但惠残爱心小屋给了我新希望,从选址到货品采购运输、手续办理都不需要我负责,我只进行销售,货品出售所得我可以拿到70%,剩下的30%用作运营方面。”据了解,惠残爱心小屋第一批投运12个,由残障人士负责经营,所售卖的商品由社会组织寻找和筛选优质的养殖场、蔬菜基地或本地市场一级批发商,前期免费提供产品让残疾人实现零成本创业。“在兴庆区残联牵头下,爱心社会组织、兴庆区综合执法局、国家电网银川供电公司等多方协同合力共同打造惠残爱心小屋,供残疾人及弱势群体就业创业使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更多市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助残事业。”兴庆区残联副理事长马任媛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兴庆区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在残疾人较集中的街道社区引进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将技能培训设在残疾人家门口,极大地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通过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为残疾人就业创业铺路搭桥,让残疾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