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四跑”引领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023年12月01日  梁小雨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乡村振兴系统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着力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坚持以“四跑”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真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夯实基础。

组织“领跑

围绕组织“领跑”,市乡村振兴局坚持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向全市214个村、13个移民社区选派驻村干部372名,实现了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的帮扶全覆盖。选派31名政治过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处级干部到乡镇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2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选派20名优秀警务人员到乡镇综治中心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募274名高校毕业大学生到村担任乡村振兴事务专干。采取“四个一”措施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27个。突出示范引领,创建党建工作示范乡镇22个、党建工作示范村231个。

技术“带跑”

围绕技术“带跑”,市乡村振兴局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柔性引进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组建14支科技团队,围绕设施蔬菜、奶牛育种、淡水养殖等10余项技术联合攻关,成功攻克了黄河鲶工厂化人工规模繁育、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奶牛活体采卵-体外生产和胚胎移植,首次采用克隆技术对奶牛群体中百吨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永宁县、贺兰县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探索开展专家人才“组团式”帮扶新模式,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引进一批专家,在食用菌种植、水产养殖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科技“助跑”

围绕科技“助跑”,市乡村振兴局选派755名科技特派员到生产一线送知识、送技术。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和职称认定工作,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073人,首批认定的61名高素质农民“持证上岗”。发展智慧农业,对农田和温室大棚安装智能终端和监测设备,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分析,精准获取设施作物病虫害、土壤盐碱度、土壤湿度等各项环境参数调控数据,对蔬果进行精细化耕作,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让种植户跟随时代的脚步,成为新时代的“洋气农民”。

示范“引跑”

围绕示范“引跑”,市乡村振兴局整合县乡村三级力量,对条件较好、产业较优的村加大扶持,确保每个乡镇有若干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或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贺兰县立岗镇通过党建引领,依托本村资源优势,采取“镇政府+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五加”联动模式,先后建成全农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漂浮育苗中心等,初步形成有机蔬菜、高品质食用椒、谷物种植等优势特色农业集群。灵武市梧桐树乡系统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打造精品农业观光小镇,乡村产业振兴势头强劲。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