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扛起使命责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

2023年12月05日  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原创性论断的提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银川作为民族聚居区,文化交融、民族团结已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了民族地区治理的银川经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银川市提出加快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新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银川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具备显著优势

一是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银川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商贸重镇,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地处宁蒙陕甘和黄河“几字弯”城市群中心,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的地区,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同时也是宁夏民族成分最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中心城市。

二是有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银川市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黄河文化是银川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交融而成的亮丽底色,彰显了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文化。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共同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各民族杂居而生,共同书写了“灵州会盟”“支宁发展”“三线建设”“闽宁协作”等交融互嵌、民族和谐的生动互助历程。

三是有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宁夏,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把舵定向,提振了各族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宁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嘱托,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

四是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形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通过开展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培育了“凤城儿女一家亲,民族和美共筑梦”的工作品牌,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紧扣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做好各项工作。注重打牢政治、思想、发展、社会、法治、治理基础,全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全市呈现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示范引领,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

一是坚持一个根本,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上作示范。始终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示范市建设全过程、各领域,确保示范市建设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全面推进。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地区和部门间的协作。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四个特别”民族干部队伍,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突出一个重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上作示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人心。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银川“石榴云”传播中心、“小宁大讲堂”,形成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风尚。

三是夯实一个基础,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作示范。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各民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铸牢文化认同的根基。

四是凸显一个主题,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上作示范。把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固边兴边富民工作。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机遇,抓住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的机遇,统筹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三新”产业,打造“两都五基地”,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努力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实施“七项惠民工程”,加快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扛起守护黄河安澜的重任,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执行“四水四定”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

五是拓宽一个途径,在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上作示范。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推动建立各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施“三项计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组织闽宁劳务协作等跨区域合作交流,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营造“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构建“大家庭”的和谐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六是强化一个保障,在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作示范。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把民族事务纳入依法治市全过程,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打造“塞上枫桥”新警务模式,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

七是守好一个底线,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上作示范。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加强风险研判监测,健全多部门协调处置民族领域隐患机制,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实施“三预三合两支撑”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妥善开展风险处置,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基层防控网络,超前预防各种安全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执笔:马建英 刘晓博)

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