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指出,要实施生态修复治理行动,强化“一河一山”保护修复,加快国土绿化扩面增效,全力推进科学防沙治沙,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探索水土保持监管新思路、新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推动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加大治理力度 改善环境质量
治理水土流失,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印发水土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我市严格执行市政府统筹、各部门负总责、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记者从银川市水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平方公里,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40平方公里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将完成50平方公里。同时,全市水土保持补偿费应收尽收。截至10月底,全市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312.9万元,预计全年征收5949.8万元,较去年增长57%。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依法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禁垦陡坡地范围。目前,除灵武市基本完成外,其他县区将在2024年全面完成。
此外,针对各项目违法违规行为,市水务局针对具体情况,对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其限期补办手续,并对未完成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先行开工建设等问题做出通报批评处理决定。
加强部门联动 守护绿水青山
作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主阵地,灵武市在水土治理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治理路子。在水土治理工作中,灵武市水务局与综合执法部门按照闭环管理、分段处置、靠前一步原则,密切配合,加强源头监管和批后监管,切实做到“处罚事项划转、监管责任不减”。在河湖保护工作中建立“河长+检察长+警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职能优势,全力保障水土保持综合执法对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监管信息的执法需求,行政综合执法部门加强后续监管,及时向灵武市水务局反馈巡查和执法动态信息,逐步健全部门间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有效促进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的整改销号,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据灵武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银川市分解下达灵武市2023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平方公里,实际完成50.15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6.04万吨,保水1065.95万立方米,水土保持率达到68.60%。
通过深入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整治行动,灵武市水务局依法开展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及整改落实、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核查和补偿费征缴工作。按照自治区水利厅要求,结合水利部、水利厅共下发两期遥感解译图斑,一期遥感解译疑似违法图斑53个,现场核查图斑53个,认定并查处违法违规项目8个,已整改完成项目8个,整改率100%。二期遥感解译疑似违法图斑48个,现场核查图斑48个,认定并查处违法违规项目9个,已整改完成项目8个,整改率88.9%,辖区内生产建设项目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落实到位。
做好水土保持 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水土保持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出现问题,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会威胁到农业生产以及水利工作。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推进系统治理,水土保持才有可持续性。”银川市水务局局长董建华这样理解水土保持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目标任务,推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同时,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据了解,按照“防、管、治”综合施策要求,我市将全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推动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2024年水土保持率力争达到80.65%以上,确保2025年达到80.85%。同时,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启动编制《银川市2025~2035年水土保持规划》,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预防保护区、禁垦陡坡地范围。依法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继续开展生产建设项目事前行政许可、事中跟踪检查、事后验收报备核查等全链条全流程监管。
此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立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机制,依法依规严格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形成“管建设、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水保”的水土保持“一岗双责”格局。我市还将统筹谋划一批以水系、村庄、城镇周边为重点,治山、治水、治污一体化推进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牢牢守护一方水土,共建美好生态家园。
本报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