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小雨)12月5日上午,家住贺兰县城的居民吴宁守候在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3楼走廊,眼睛一直盯着教室里和老师一起上课的儿子,虽然每天奔波于家和康复中心之间,让她感到身心疲惫,但过去4个月里,孩子在言行上的改变也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
吴宁介绍:“孩子患有孤独症,以前一直去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做康复训练,但每次去很不方便,交通、人手、经费这些都是难题,今年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始治疗这些孩子后,我就来了这儿,方便很多。”
据了解,贺兰县有残疾人近1.5万人,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承担起残疾人医疗康复、心理康复、精神障碍康复等服务,目前照护了45名患有孤独症及发育迟缓的儿童。“一方面是缺治疗设备,一方面是缺专业的医师人才。今年贺兰县政协帮我们协调解决了比较好的设备,缓解了我们的治疗困境。”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人马利民介绍说。
原来在今年9月,贺兰县政协党组班子在“四下基层”调研中,发现贺兰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存在设备短缺,于是就召开了专项工作会议,统筹残联、卫生健康、财政等相关部门合力,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筹措资金19.5万元,为康复中心添置了磁刺激仪和VB-MAPP评估管理系统。
12月5日上午,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治疗室,工作人员利用此次新购置的磁刺激仪为病人开展治疗。马利民介绍,磁刺激仪对于脑瘫、缺血及缺氧性脑病、代谢性脑病、认知障碍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VB-MAPP评估管理系统则可以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和学业能力进行评估,为孩子制定康复计划,建立康复档案,有助于孩子在行为、语言等方面恢复健康。
“贺兰县政协把‘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在一项项具体工作中,尽心尽力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贺兰县政协专委会办公室主任韩雪介绍,今年由贺兰县政协牵头,联合统战部、残联、民政、妇联、卫健、就业等部门,以政协委员为主体,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了政协委员“爱益相随”实践基地,多次开展残疾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推进会,凝聚委员力量、联动部门合力,跨界别组织开展系列爱心助残活动,建立健全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体系。
目前该基地围绕“1+6+N”服务体系,建立起1个实践基地,成立技能、就业创业、志愿服务、文体教育、医卫服务、法律援助等6个服务团队,提供多样化的残疾人关爱服务,今年该基地已开展了残障儿童帮扶、康复理疗师队伍建设、残疾人辅助器具捐赠、残疾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10余项助残服务,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起长效常态机制,打通服务残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