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长枣。
近日,在陕西黄陵县举行的“保护古树名木,赓续中华文脉”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活动中,宁夏灵武长枣古树群,从全国各地推荐的222个古树群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百大古树群,这也是宁夏唯一入选的古树群。
灵武素有“水果之乡”之称,种植果树历史达1500多年。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灵武长枣树被定为灵武市树。2006年灵武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中国灵武长枣之乡”。今建有世界枣树博览园,园内分布着 16000余株百年以上的灵武长枣树,是中国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仅存的树木“活化石群”。
种植历史悠久
红枣为我国特产之一,有长枣和短枣之分。枣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而且栽培简单,其色泽紫红透亮、果大核小、质脆甘甜,兼备营养、药用、食疗价值而备受人们喜爱。
灵武长红枣别名马牙枣,是宁夏独有的枣类品种,主要产于灵武东塔镇园艺、新园、果园、东塔等村,为地方名贵主栽品种。灵武长枣为长圆柱形或长椭圆形,以个大、味酸甜、营养丰富而驰名,素有“十个一尺,十八个一斤”之称,平均单果重15克,最大果重达40克。
灵武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我国开发较早、规模较大的灌区,也是使者往来必经之地。宁夏平原处于河套地带,这里河谷开阔,水流平稳,漏水沉积出一片平畴,造就出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使者往来选择灌溉条件较优越的灵州地区种植枣果并使品种不断改良。有关丝绸之路引进果树栽培的记载,多认为是张骞通使西域时期带回。如在《史记》和《汉书·西域传》记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葡萄、胡桃、苜蓿之类为多。”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载,灵州“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晋唐时期河套地区枣树种植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枣成为桃、李、杏、梨等五果之首。唐代诗人韦蟾曾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称赞灵州是闻名遐迩的“花果之乡”。清代灵州枣树栽培更加精益,人们普遍掌握嫁接技术,枣果种植面积扩大,在灵武东门外的大片百年枣树林,就是这时期栽培的历史见证。
灵武长红枣大面积栽培始于明初,清咸丰三年、民国十八年、1954年冬季曾发生严重冻灾,造成枣树大面积被砍伐和截枝,也是枣树更新、砍伐最严重时期。
1968年,在灵武东山坡下发现一座明万历年间砖室墓葬,葬室较大,棺木做工精致且保存完整,在供桌前置放长命灯、青花瓷盘等,盘内可见数十枚长红枣核,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是明庆王朱栴后代。2006年,文物工作者在水洞沟遗址清理明代红山堡藏兵洞时,又发现长红枣遗核,也对研究灵武长枣栽培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枣与灵武地名
宁夏枣树大多分布在灵武、中宁、中卫一带,数百年来,这些地方也派生出许多与枣有关的地名,显示出其与枣树的历史踪迹。如灵武长枣产地东塔镇就有园艺村、新园村、果园村等与果树有关的村名,显示该地种植果树的历史印记。在嘉庆《灵州志迹》中记载:“枣园堡在城西四十里”,枣园堡即今吴忠枣园,前身为灵武所辖。
红枣是从野生酸枣中优选、培育而来。在灵武宁东镇、马家滩镇等荒沙地带,至今仍然生长有野生酸枣林,在酸枣生长过的地方,仍存在与枣有关的地名,如枣泉,即宁东枣泉煤矿所在地。在宁东镇东湾村,有大面积野生酸枣林,这些生长酸枣的地方,老百姓称其为枣林沟、枣崖、酸枣子沟等。
灵武枣俗与枣食品
我国古代人们把枣作为祭祀祖先的珍品,也是婚嫁礼仪不可缺少的礼品,从而形成许多枣俗与枣食品。红枣在灵武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幸福和吉祥,所以在节日、婚庆饮食中,红枣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佳肴。
红枣除鲜吃以外,还可以加工成枣干、枣泥、酒枣、枣汁饮料、枣酒等。用长枣制成传统食品,如枣粽子、枣年糕及用枣泥馅制成的各种糕点、面食。枣酒有灵州羊羔酒、菊花酒等。在嘉庆《灵州志迹》四时仪节中,有重阳节“食糕,饮菊酒”。除夕“闺中以枣、柿、芝麻及杂果堆满盏著茶叶,奉翁姑及尊客”等多种风俗礼节均离不开红枣。红枣在生活中被人们当作必备食品:乡村过春节有蒸枣糕;端午节包枣粽子;八月十五以枣果拜月;腊八节吃红枣腊八粥;孩子满月、过生日吃枣糕,结婚“催妆”时包红枣“封子”、撒红枣等。在宁夏的八宝盖碗茶中,红枣更是必不可少。
旧时在灵武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流传蒸枣面塑的习俗。枣面塑一般由12个面团捏出人面像,并用红枣点缀出耳、眼、鼻、嘴等,象征一年12个月和12生肖,这种类似图腾的面塑表现出古人对丰年和家庭平安的美好向往,是农耕文化的演绎和延伸。
刘宏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