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偶然于一则简短的英文介绍中读到,大洋彼岸一家图书馆珍存有埃德加·斯诺深入中国西北拍摄的大量原版影像。此时正值春节,但多年来苦苦追寻的线索终有眉目,于是迫不及待地在欢天喜地的节日氛围之中给这家博物馆馆长写信,以期待能够复制影像。
原本以为等待的过程遥遥无期,但第二天,就接到该图书馆的回信。
图书馆馆长在看到我的邮件之后,很高兴有中国人前来追寻中国的记忆,特地委派一位在该馆工作并能熟练使用汉语的人士与我沟通。于是,在富有成效的交流过程中取得了复制历史文献的资格,进入历史影像的选择、逐张版权申请直至复制的流程。
其中历史影像选择的环节,却是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斯诺所拍影像大多并未扫描,所以无法通过缩略图等形式直观地确定需要的具体影像。只能通过简单扼要的英文简介,选择出大致范围,馆方则根据我所提供的初选范围将斯诺影像拍照并传送给我,以便藉此最终确定申请扫描的具体影像。
经过反复磋商与选择,我将最终确认的影像信息传递给馆方,经过十五个工作日的等待,收到来自图书馆历史文献复制部门发来的链接。那是一个总体积6.5G,近80幅分辨率为400dpi的高清tif格式影像包。包括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宁夏境内拍摄的所有影像,以及此行其他重要影像。
这是一份厚重而灿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含大量弥足珍贵的1936年宁夏山川景象,更是让全世界领略红军将士英勇无畏的形象、感受中国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众的生活情景。正是这些影像在全球媒体的呈现,以及《红星照耀中国》的畅销,在全世界掀起了声援中国抗日的浪潮。这些影像,承载着一段激昂澎湃的历史。
隔着八十余年的时光,我依然能够从一帧帧斑驳的影像之中,感受到昔日革命根据地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感受到红军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感受到内忧外患、山河破碎之际,中华大地上的年轻人被朝气蓬勃的革命根据地精神所感染与鼓舞的激情……
《抗战之声》、强渡大渡河的勇士、阳光灿烂的红军小战士以及苍凉而壮美的宁夏山川……还有许多未曾在任何书籍或杂志中呈现的影像,这是庄严与神圣的历史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流击楫、勇往直前。
收到影像之后,我彻夜未眠,反复浏览、仔细品味着那些珍贵而灿烂的历史影像。
这幅迎着朝阳吹响嘹亮号角的红军战士照片具有一个专属的名称——《抗战之声》,这是最为著名的抗战影像,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一往无前地奔赴抗战前线。这幅影像,就是埃德加·斯诺先生于宁夏预旺堡所拍摄。
埃德加·斯诺先生来到豫旺堡后,一天清晨,朝阳如火,红旗漫卷,一位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吹响庄严而嘹亮的号角响彻天际,斯诺果断捕捉到这光辉而坚定的瞬间。
照片中神采奕奕的红军战士,名叫谢立全,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海军学院院长等职。
1979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的封面,便是这幅在宁夏预旺堡所拍摄的《抗战之声》。
此为埃德加·斯诺先生于豫旺堡所拍影像,并留存原始注释:“在遥远的宁夏的豫旺堡,这些农民身后的墙壁上写着标语——拥护世界和平运动!”
观此影像,感怀万千。
陈旧的建筑,残破的窗户,以及身着昔日宁夏地区最为常见的破旧棉衣的当地群众。即使时光渐行渐远,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彼时历经战火与苦难的百姓凄寒的生活状况。
然而,就是在艰难竭蹶的环境中,墙壁上那条“拥护世界和平运动”的标语,如同刻在河山朔土之上的铮铮誓言,坚定而庄重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必将给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以及中华大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念及此,我总畅想:画面之中那个懵懂的孩子,如今或已耄耋之年,多么希望能够聆听他娓娓讲述曾经的往事,讲述红旗漫卷的岁月,讲述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最为灿烂的变迁……
撰写本文,特地再次沿着埃德加·斯诺先生1936年的足迹拜访那红星闪耀的记忆。
于历经战火的红城水故城,如今悠扬的历史遗迹与壮丽的农耕文明交相辉映。时逢雨后,云开日出,万丈阳光倾洒在屹立千年的城墙之上,也洒在一望无垠的田地之间,此情此景,壮美绝伦;于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抗战之声》雕塑前,一群与小号手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此感悟昔日光辉的历史与今朝明丽的时光。无论当年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抑或不畏艰险的埃德加·斯诺先生,若见此景,必然欣慰。
回程之际,已是满天繁星。微风吹过,那激昂嘹亮的军号声依稀在天空中经久不息地飘扬……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