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孕育文学的新力量

2023年12月29日  吴璇

2023年12月23日,位于北京路出版大厦的黄河书苑里,来自宁夏作家协会、阳光出版社、《朔方》杂志和宁夏大学文学院等单位的19名嘉宾以及35名获奖学生代表、文学爱好者共聚一堂,在浓浓书香中,迎来了2023年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暨大学生原创文学论坛。

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活动现场,嘉宾们为此次获奖的学生们颁发了奖状,其中,宁夏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生陈涛丽以小说《问题不大》获得一等奖,宁夏大学新华学院2020级学生刘博阳以小说《凿子与刻刀》获得二等奖,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刘奇以诗歌《贺词(组诗)》获得二等奖,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展瑜以小说《膝跳反应》获得二等奖。此外,还有4名学生获得三等奖,20名学生获得入围奖。据了解,这些获奖者及其作品是从430件有效作品中,经过初评、终评、终复评三个阶段全过程的匿名评审,层层选拔出来的。

当日,虽然室外寒意依旧,但在颁奖活动现场,无论是获奖的学生代表,还是宁夏文学界的作家们,都带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向往,抒发着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想法。“从稿件的总体情况来看,小说和散文的质量和数量持续走高,篇幅都比较长,万字以上的作品随处可见,无论是从艺术技巧还是从思想内容来看,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宁夏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峰山在总结大赛情况时说。

原创文学大赛的“前世今生”

说起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的诞生,还要追溯到2011年,当时,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今宁夏大学文学院前身)将“原创文学大赛”作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探索,并在进入“十三五”以后,将其作为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开展。2017年开始,原创文学大赛成为由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今宁夏大学文学院前身)领导、中文系具体负责的正规赛事,3年后,该学院联合宁夏作家协会、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朔方》杂志社、《黄河文学》杂志社、《六盘山》杂志社、阳光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基地”,选举产生了组织领导机构,设立了固定的办公场所,自此,大赛有了专门的实施机构,变得更加权威,名字也正式更为“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面向全区高校在读学生进行征稿。

2021年3月,“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全区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再次将大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对于丰富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内涵,深化新时代的文学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繁荣社会文化事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宁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富宝说。

为宁夏文学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项大赛俨然已经成为宁夏文学新生力量诞生的摇篮之一,为宁夏文学与宁夏文化的繁荣振兴培养出一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文学新人,其中不少学生已经在各种场合斩露头角,大赛获奖作品及其他习作也在《中国校园文学》《延河》《福建文学》《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银川日报》等区内外刊物发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文学效应与社会效应,其中,年度获奖作品集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现已推出2020卷、2021卷和2022卷,每卷字数在30万字左右。

这样的成果,离不开与各理事单位的紧密合作。据了解,近年来,大赛已经与包括宁夏大学文学院、宁夏作家协会、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朔方》杂志社、《黄河文学》杂志社、《六盘山》杂志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银川晚报》等9家理事单位取得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各理事单位的紧密合作下,大赛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文学人才与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获奖者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奖金,还能通过绿色通道,优先推荐加入宁夏作家协会,享受会员福利与权利,并能被优先推荐参加宁夏文联、宁夏文学院、宁夏作协等主办的改稿班、培训班、青创会、交流会、文学周等其他高端提升活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持续进行跟进。

大学生原创文学论坛,各抒己见

当天,在颁奖仪式之后的大学生原创文学论坛中,著名作家、获奖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们纷纷立足自己的创作经历,围绕“在地性写作与宁夏文学再出发”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交流中,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金瓯表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眼前看到的一切,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时代处境重新思考“文学”到底是什么,新的文学形态有没有可能实现,新的文学形态到底是什么?

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占祥认为,所谓“在地性”其实就是一种“在场性”,有地域因素但不止于地域。“我们在考虑‘在地性’这个问题时不光要关注地域性差异,更要关注人性差异,将我们特有的东西写进我们的作品当中,深入地开掘它背后的精神场域。”他说。

“非虚构写作或者主题写作的背景和生态文学写作的背景,为宁夏文学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在这方面尚有许多有待挖掘、得天独厚的资源。譬如,在移民写作、黄河写作、生态写作、新乡土写作等等方面,宁夏文学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论坛主持者张富宝说。

对于这一话题,此次原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陈涛丽也有自己的看法。“文学从来不是一片孤岛,青年写作无法离开同时代的知识、经验和精神,我们有无限的好奇心、激情和想象力要去探索世界,书写世界。”她说。

本报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