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银川经开区。资料图片
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产业兴,则银川兴;产业强,则银川强。产业既是银川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也是银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更是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聚力“九九攻坚突破”的重要阵地。我市锚定高质量发展重要任务,积极落实《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市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三都五基地”工作专班和重点产业链“链长”作用,制定出台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推进清单,进一步强产业、兴科技、聚人才、抓赋能,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和科技创新力度,显著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科技创新驱动 产业提质升级
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效的生产效率,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走进位于银川经开区的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宁光仪表”)生产车间,在近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工厂车间,自动化设备在生产线上高速运转,平均每小时就能下线800台高端智能电表,在如此庞大且高效的生产线背后,是隆基宁光仪表十多年来对自主创新的坚持。如今隆基宁光仪表70%的生产线实现了“机器换人”和“数字管理”。隆基宁光仪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在增加,仅去年一年研发费用就达到了4800万元,依靠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实现了产值大幅增长、赢得市场信赖的目标。
作为国内第一块电子式电能表的诞生地,近年来,隆基宁光仪表以智能化、模块化、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在电、水、气、热计量仪表与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上不断完善系列产品和系统服务,并将多项新技术引入能源计量仪表领域,引领行业的发展。隆基宁光仪表技术中心还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能源计量仪表生产企业中仅有的三家之一。创新是隆基宁光仪表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司不断增加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最终依靠高效的生产速度和优良的产品性能,以及对仪表智能化水平的不断升级,隆基宁光仪表的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隆基宁光仪表还与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了多个联合研发实验室,参与研发的学者、教授、博士共计三十余名,形成了从高校专家(学者、教授)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近200人的研发团队,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产业提质升级。
加速技术创新 助推提质增效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开展了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遴选和第一批、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遴选,此项荣誉是我国制造业领域最具价值、最有含金量的至高荣誉,在业内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着行业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产品技术领先、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大等优势成功入选,成为我区唯一一家上榜第七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
据了解,入围企业的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必须要位居全球前三位。多年来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在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成立“光伏自动化设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光伏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机械研发、电控研发和软件开发三个创新团队,努力在全自动串焊等方面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在市场中站稳脚跟。2021年,该公司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一,太阳能电池串与汇流带焊接机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太阳能电池串与汇流带焊接机,不仅打破了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在焊接质量、产能、焊接方式、搬运方式等关键指标上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长久以来,公司坚持走市场前沿化、高端化路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电控研发部副部长彭佳欣告诉记者。
强化体制机制 突出项目带动
今年以来,银川市出台了《银川市重点产业链长及链主工作包抓机制》,明确12位市领导担任“链长”,牵头单位负责具体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建立重点企业月调度机制,统筹各单位在产业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工作闭环,力促“点”上强龙头,“线”上延链条,“面”上聚生态。首批认定光伏、智能铸造、纺织等7条重点产业链上的8个行业头部企业为银川市“链主”企业,隆基光伏、天通银厦、共享装备被认定为自治区“链主”企业。
我市通过印发“两个清单”明确重点产业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坚持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既统筹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精准解决链主企业发展壮大中的关键难题,在产业专项政策措施方面,会商出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构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银川市产业链重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银川市阶段性财政补助稳定牛奶产业发展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枸杞产品质量监管的通知》等支持政策,对重点企业累计奖励23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链主”企业在产值突破、以商招商、扩大本地配套等方面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今年1~10月,我市产业链“链主”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20.3亿元,同比增长11%,进一步稳定了产业链、优化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
同时,坚定产业为要、项目为王,扎实开展项目“五比”活动和“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提升年活动”,把产业项目作为集群发展的硬支撑。制定出台《银川市产业项目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年银川市项目建设提速行动实施方案》《银川市“三新”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跟踪服务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工业蓝宝石、乳制品等8条产业链建设项目120个(新建64个,续建56个),总投资62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1亿元,已完成投资143.6亿元,占市级工业投资比重的70.4%。隆基乐叶年产5GW单晶电池、鑫晶新材料石英坩埚扩产、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杞里香健康产业园等65个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运,光伏、半导体、工业蓝宝石等产业集链成群。
没有技术的创新升级,就没有企业的高效生产。如今,银川市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速升级,让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推出更为先进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在不断实施产业提速升级的路上,需要每一个银川人知不足而进,望远山而行,与市委、市政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围绕产业谋发展,聚力“三都五基地”建设,共同绘制发展“同心圆”。
市发改委
以高质量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吴戈
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推动落实“强首府”战略,全面总结了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务实求进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全市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定好了路线图、绘制了效果图,既提振了大家的精气神和自信心,又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实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下一步,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聚焦“三个统筹”“五个必须”“九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保持务实求实落实真实的工作作风,秉持安全为先、平稳为基、产业为要、项目为王、创新为魂、民生为本工作要求,聚焦中心工作任务,为全市发展大局聚力,紧盯经济运行、规划计划、安全发展、扩大内需、转型升级、绿色低碳、能源保供、民生事业等工作,干一年、盯五年、想长远,清单式管理、压茬式推进、台账式督导,不断提升发展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加快推进“强首府”战略,推动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取得新突破贡献发改力量。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着力构建“全域+全业+全季”旅游格局
本报记者 鲍淑玲
“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向全市发出了实施‘强首府’战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进一步明晰了建设‘三都五基地’和‘两地五中心’的发展定位,特别是首次提出了‘着力打造全国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目标任务,为首府银川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少志说。
张少志表示,全市文化旅游系统将认真落实市委安排部署,深挖用足“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葡萄酒堡”“湿地田园”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全域+全业+全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聚焦聚力“强服务”,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和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优化游览线路设计和旅游要素配套,加快推进“一山一河一城、一核两带全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聚力“促消费”,立足贺兰山东麓、黄河金岸和首府城市资源禀赋,通过项目建设和品牌节会拉动等方式,做大西线、做强东线、做活中线,盘存量、扩增量,力促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扩容提质增效;聚焦聚力“新业态”,大力推动文化演艺、非遗体验项目、文创产品进景区景点、进乡村旅游点,增植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产品,引领宁夏银川乃至大西北旅游时尚化发展;聚焦聚力“新使命”,动员全市文化旅游系统干部职工埋头苦干、勇争一流,全力打造“塞上湖城 大美银川”全国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为加快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实现“五个示范引领”贡献文旅力量。
市农业农村局
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本报记者 梁小雨
围绕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工作部署,2024年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将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耿晶表示,一方面将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持续抓好防灾减损。一方面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产品市场化“四化”思路,聚焦“六特”产业,利用工业余热等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破资源约束瓶颈,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东部银川奶源两个产业带,粮食、冷凉蔬菜两个保供地,枸杞精深加工、肉牛生态养殖、滩羊生态养殖、适水产业、预制菜产业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区和银川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的“两带两地六区”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还将深化农村重点改革,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持续推动贺兰县宅基地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深化城乡融合示范创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1+1+5”创建思路,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持续抓好城乡融合示范村镇创建,推动形成市有典型、县有标杆、乡有示范、村有亮点的银川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