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的张英全。
《梅》。
“远看一幅字,近看一幅画”,在一些节日集会中,经常能见到创作花鸟字的民间艺人,银川市非遗传承人张英全就是其中的一位。
妙笔生花鸟
花鸟字又名龙凤书法、板书字画,因笔画多用花鸟图案而得名,它以“字”为载体,把“字”的笔画用花、鸟、鱼、虫、山、水等图案代替,集绘画书法为一体。张英全介绍说,板笔花鸟字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年间,相传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蔡邕受到人们用笤帚扫地的启发,将板笔与鸟虫书相结合,创造出了板笔花鸟字。
步入张英全家中,墙上、桌子上随处可见他创作的花鸟字。花草、鸟蝶与山水、龙凤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作。他的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问他原因,他说因为花鸟字是绘画和书法的结合,所以自己每天在家中都会练习书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张英全每天的必修课,对此他解释说,“只有知道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意思,才能创作出更有寓意的作品。”
一气呵成
“花鸟字的创作,必须要一气呵成,否则只会越描越丑。”张英全一边在桌案上整理工具一边介绍,只见两个木片中间夹着一片毛毡,就构成了花鸟字的创作工具——板笔。“每一幅花鸟字都有其深刻美好的寓意,看到要写的字时,就要思考怎么把花、鸟、虫、鱼融入这幅字里,让画面更和谐灵动。”
张英全拿起笔,顿了顿,沉思片刻后,短短几分钟,在他手腕转动间,一幅精妙绝伦的字就跃然纸上,横是远山,点是山边日出,竖是竹子,再辅以喜上眉梢的图案,真可谓是妙笔生花。“每次创作前,我都会先在心中打好腹稿,看着几分钟就能创作一幅画,但这都是二十多年来的练习沉淀下来的。”
正是凭借着对板笔花鸟字的热爱,20年间,张英全创作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作品,色彩鲜艳、妙趣横生,自己不但成了银川市非遗传承人,作品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当时学艺,可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气候。当时,是为了生计。”对此,张英全说,因自己的父亲和爷爷都从事过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所以从小他就很喜欢绘画。直到1998年,当时20岁的张英全到四川旅游,途经一座公园时,看到了一位街头艺人在给游客现场作画,在画笔翻转间,五色的墨水在纸上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这深深地吸引了张英全。也就是从那之后,张英全留在四川,潜心学习花鸟字。
因热爱而坚持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会了基本图案的画法后,张英全带了一些师傅的稿纸回到银川,继续关在屋子里练习花鸟字。回忆起最早的学习经历,无疑是异常枯燥的,往往一些基本的图案,要反复画一天,“最开始手腕很僵硬,控制不好运笔的轻重缓急,只能反复地练习。”张英全介绍说,花鸟字一定要注意运笔的轻重缓急,画太重了会失去色彩的变化,太轻了又会让线条不够灵动、连贯。
在练习了大半年后,张英全逐渐掌握了技法,但他遇到了又一个难题——走不出去。板笔花鸟画大多是在集市现场作画、售卖的,但他一直对自己没信心,不敢在人前作画,碰巧他的师傅来到银川摆摊,他就去了师傅的摊位,继续跟着师傅学习。一天中午,张英全的师傅去吃午饭,摊位来了新的顾客,为了不让顾客等急,他就上手作画了,“我记得那是位姓周的顾客,要求画名字。”张英全回忆说,“其实师傅已经吃完饭了,但看我在作画,就一直没有过来。”这次经历给了张英全很大的信心,在那之后,他开始自己去集市摆摊,20年间,张英全一人一纸一笔,穿梭于祖国各地的集市,“虽然辛苦,但想到一直坚持着热爱的工作,就不觉得累了。”
2016年,张英全回到银川,正好镇北堡西部影城建了非遗传承基地,招收民间艺人,他就去了,工作至今。
传承给更多的人
一些艺人都讲究家族传承,不传外人,但张英全更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板笔花鸟字,把这项中国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2003年,张英全去甘肃摆摊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那人站在他的摊位前从早站到晚,“看到他,不禁让我回忆起了当初学艺的自己,于是就为他置办了纸笔,将自己学来的技艺悉心传授。”张英全说,此后,在他四处游历期间,遇到了真心热爱板笔花鸟字的人,他也不吝将板笔花鸟字的技巧传授出去,前后一共收了十几名徒弟,这些徒弟如今也投身于板笔花鸟字的事业中,一边传承一边创新。
不过最让张英全得意的是家里的3个孩子,如今都在跟着自己学板笔花鸟字的技艺,“她们已经可以画出小鸟、竹子、太阳等图案了。”因为孩子喜欢,现在张英全也把板笔花鸟字的技艺传给一些喜欢的孩子,有时有学校会组织非遗课程,张英全也很乐于去给同学们讲板笔花鸟字的由来和作画技巧。
提及未来,张英全表示,最主要的还是继续练字、练习作画,精进自己的技艺,只有把传统的板笔花鸟字练好了,才能再想创新。未来,他希望办一个板笔花鸟字的班,让更多人看到板笔花鸟字的神奇之处,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王敏 实习生 李书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