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2023年,银川市围绕促就业“稳心”实事,接连打出接地气、暖民心、惠民生的政策组合拳,全面提升重点群体、困难群体就业率,稳稳托起居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42岁的周学娟肢体三级残疾,还生育了一对双胞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就在去年秋天,兴庆区前进街街道华林社区邀请她到公益性岗位工作,担任老年活动室管理员,让她正式拥有了第一份工作。
“一个月2000元,养老、医保都交,我真的太满意了。”周学娟幸福地笑着。同时入职的还有史晓娟等五位就业困难群体。其中,史晓娟因家中老人瘫痪,只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这份工作为她带来了新年新希望。“在这儿工作不仅可以兼顾家里,也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服务其他居民,我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史晓娟感慨。
2023年,我市将“购买城镇公益性岗位2300个”列入民生“十心”实事,让就业困难群体端上了“铁饭碗”。截至2023年底,全市购买2930个公益性岗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针对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2023年银川市累计召开各类招聘会373场次。其中,线下招聘会166场次,参会单位7653家,提供就业岗位26.88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25万人;网络招聘会136场次,参会单位860家,提供就业岗位5.45万人;直播招聘会7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74万个,达成初步意向2654人。“一年四季都有可以参加或选择的招聘会,企业的类型、资质各个方面都比较优异,我们也能找到各自心仪的好去处。”应届毕业大学生马燕说。
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去年以来,银川市依托各项举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2万人,工资性收入1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5.3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29万人。通过“三支一扶”、实习见习、基层服务专项等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2700余人,为24所院校1.85万人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692.2万元,2023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2%。
本报记者 兰菁 贾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