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在影像和数据中,看宁夏“立体式”考古

2024年02月02日  王敏

张家场城址考古现场。 图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1月30日,一场特别的“汇报会”,在位于承天寺塔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议室如期举办。整整一天,十几项重大考古项目在各专业技术人员的介绍下,依次“亮相”,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张家场城址、苏峪口瓷窑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随着一张张勘探和发掘现场照片、文物遗迹照片以及项目的相关介绍精彩呈现,为宁夏考古描绘出一个极为生动的形象,在这些项目中,不少考古发现系首次披露,意义重大。

1.一张张照片,带人们回到考古现场

“这几张,就是我们考古小分队当时的现场勘测照片,那次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拉练,所有人几乎是从中卫走到惠农的,边走边做勘测,有时候一上午就要走近10公里的路……”汇报会上,负责“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的研究员李海峰在介绍完项目时,讲起了勘测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展示的照片除了一些工作照,还记录了大家沿途碰到羊群、马鹿和蛇的场景。

和李海峰一样,这天的项目汇报会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轻同志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项目汇报PPT,依次上台介绍,每一个考古勘测现场、每一件珍贵的文物,大量相关数据和情况说明,他们都烂熟于心,即使是考古“小白”,听起来也十分生动有趣。

比如在介绍“中卫兔子沟岩画调查项目”时,馆员王宇特别说明了在调查中发现的5处岩画分布点、46个单体中,共22幅岩画的具体内容和多样的制作手法。“这些岩画主要以凿点和‘磨制+凿点’制作方法为主,比如双耳动物、鹿、抽象动物,以及方格纹等岩画,就是用‘磨制+凿点’的方法制作的。”

调查队员们发现,兔子沟岩画内容主要分三个类别,以方格纹为代表的几何图案最多,为22幅;其次为虎、鹿、羊等各种动物图案18幅;人物图案最少,仅有6幅。王宇介绍,兔子沟岩画延续时间较长,最早可至东周时期,而最晚的则可近至现代。岩画为研究中卫香山地区的古代人群移动、文化发展、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

2.红河流域彭阳段的考古发现,颇具代表性

在本次重点介绍的2023年宁夏考古项目中,不少考古发现系首批披露,意义重大,其中,红河流域彭阳段的考古发现颇具代表性。

“在红河流域彭阳段开展的区域系统调查中,我们沿红河上游南侧支流白家河流域两侧山地进行,调查面积约40平方公里。调查发现史前遗址4处、历史时期遗存3处,年代上跨越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研究员韩佰伟介绍,史前遗址中以韩堡遗址最为重要,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宁夏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仰韶时期遗址。历史时期遗存有宋代城址堡子4处,其中周庄村城址堡子范围较大,夯土墙保存较好,是研究宋代时期该区域军事据点的重要资料。“可以说经过去年一年的考古调查,这一项目的收获颇丰,以新时期遗址为主,尤其是仰韶时期遗址点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在本区域的聚落形态、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项目已初步掌握了红河上游地区各时期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有益补写了红河流域乃至陇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对探索红河流域史前至历史时期的聚落分布演变规律、生态环境变迁、生业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3.不少考古发现系首批披露,意义重大

最让人“眼花缭乱”的,是姚河塬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随着一张张照片的播放,在馆员高梦玲的介绍中,一个庞大的“王国”展现在人们面前——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确认城址面积92万余平方米,布局完整,时代延续至春秋早期。考古工作队先后发现了城墙、护城壕、高等级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建筑基址、水网、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青铜器、玉石器、象牙器、原始瓷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这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诸侯国都邑城址。

“在宫殿建筑基址区,我们发现有3开间的房址1座,房址西南侧有大型灰坑,应为1处地坑式房屋。”高梦玲介绍,建筑基址区域的首次发掘,为研究姚河塬遗址建筑形制结构、建造技术、废弃过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探讨姚河塬遗址内不同等级人群的居住方式、社会等级分化、居所变迁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也进一步明确了姚河塬城址布局,有利于廓清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发现在研究员们的介绍下一一展现——葫芦河流域考古调查,对研究宁夏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文化面貌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龙山晚期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张家场遗址是宁夏乃至鄂尔多斯台地保存最为完好、存在时间最长的汉代城址之一,该城址的进一步发掘,为研究汉代河套地区的人地关系、西北边地的城市布局、农牧交错地带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南屯遗址对于了解宁夏宋代遗址形制布局、生业模式、手工业尤其是冶炼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宋代清水河流域自然地理、人居环境、宋夏关系等提供了新资料……

4.多角度考古,成果显著

2023年是加强科技考古的一年,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宁夏考古安上了“助推器”。“我们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实施了西夏陵三维数据采集及动态监测等一批数字化保护及研究项目,实现了重要文物基础信息留存、智能监测管理、病害发育分析等功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

科技手段在考古勘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对彭阳县境内红河流域进行遥感考古调查航测,此次航测工作采用3架电动垂起固定翼无人机进行并行作业,实现大面积高效作业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影像的一致性。此次航测工作采集的有效航片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生成了红河流域实景三维模型。

而在姚河塬城址的勘测调查中,不但使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热红外遥感,还应用了三维激光雷达测量,以及地质雷达测量手段,最终在计算机集群下进行全自动三维建模。“姚河塬城址地质雷达工作使用了4种工作频段,保障了探测的深度和精度;数据采集使用手推式雷达天线承载车进行,最终得到雷达三维体数据,反映出地下异常分布,为姚河塬城址考古探测提供可靠依据。”研究员吴泽帅在汇报时说。

“2024年,我们将配合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涉案文物评估工作,继续开展宁夏清水河流域、西夏陵现行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周边区域、红河流域全面开展调查勘探工作,同时推进新旧石器考古、商周考古、西夏考古等重大考古课题研究。”朱存世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也将持续推进,继续实施姚河塬、张家场、西夏陵、苏峪口瓷窑址、南华山等重点考古勘探、发掘项目。“加强考古资料整理与出版,推动成果转化利用也是我们2024年重点展开的工作,希望能为宁夏考古立体式呈现,提供更多有利的支持。”

本报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