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小年了。作家老舍说,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从这天开始,过年的序幕就拉开了,人们要备年货,祈福运,欢欢喜喜迎接接下来的大年。
小年祭灶
对于小年来说,最有标志性的仪式就是“祭灶”。
民间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来的善恶行为,让玉皇大帝对人间进行赏罚。人们希望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在这一天必定要恭恭敬敬地送走他,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再把灶王爷接回来。
久而久之,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成了送灶神的日子,也被人们称为“小年夜”。民间这一天祭灶,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放各种供品,上香祈福,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供品中的糖瓜,糖瓜用麦芽糖做成,非常黏牙,在人们的想象中,灶王爷吃了这个糖,就能把嘴粘住,也就无法说出各家这一年中做错的事,可免去惩罚。
“其实早在夏代时,灶神就已经被民间广为推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祭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位列“五祀”之一。《论语》中就有关于灶神的记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祭灶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旧时的宁夏,对于送灶民俗也十分重视。《宁夏民俗大观》中记载:1949年前,家家整修旧灶,供灶神像。晚上点灯,放上贡品,有的人家还放上豆瓣糖,让灶君尝甜头,上天多说些好话,灶神像的两边的对联写的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今时的节日韵味
在今天,人们虽然习惯了城市化的生活,也没有忘记祭灶,毕竟这是人们过小年时重要的一个环节。
进入腊月后,市场上时不时就有卖糖瓜、卖灶神像的商贩。“前几天买的灶神像,就等小年的时候贴在厨房。”前几日,市民陈志鹏和家人大扫除,刚把厨房里的墙面擦干净。虽说忙活了半天,但他还是觉得已经很轻松了。“过去我们小时候,都住在农村,收拾厨房可不是光擦一擦就行,还要糊墙面。”
陈志鹏说,以前每到小年,家里长辈就带着他和哥哥,先把厨房里用了一年的旧墙纸撕下来,再用面糊糊,将新的墙纸粘上去。最后在崭新的墙面上贴灶神像。“都不用等灶王爷降吉祥,光看着新糊的墙就觉得高兴。”他说,如今也是一样的心情,屋子里里外外扫干净,贴上新的灶神像,感觉马上就是新的一年,让人神清气爽。
吃好喝好又是新的一年
以前过小年,祭灶的时候,要摆上水果、糖果以及其他贡品,现在这个仪式简化了不少,陈志鹏开玩笑说,贡品还没摆,就让孩子惦记上了。
凡是过节必有相应的食俗,小年也不例外。除了以前常常作为贡品的食物,在宁夏隆德地区还有吃搅团的习俗。陈志鹏的老家就在隆德,他说在老家有个说法,媳妇儿贤不贤惠,要看她做的搅团光不光。每年小年,就是各家媳妇大展身手的时候。小时候,母亲会提前准备好荞麦面和豌豆面,快要吃饭的时候,架起锅,烧开水,开始搅团。那面粉在锅里,从稀到稠,最后黏糊糊地成了一团,寓意一家人过年能够团团圆圆。同时搅团的黏糊劲,也表示着将日子补得严严实实的,未来的一年就不会出现纰漏、矛盾等不好的事。“有了这层意思,那搅团怎么吃,都觉得香得很。”
其实,小年吃的不光是搅团,还有炸丸子、炸油饼等。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很多餐厅会在节日前后,将这些特色食物进行包装,成为年节的礼物。大家购买后相互赠送食物,表达一份情感和祝福。同时,人们会买新的碗筷,意味着“添丁添口”。
本报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