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庙舞狮。
胡湾舞狮。
在宁夏,舞狮是春节庆祝活动中最受欢迎的民俗表演之一,过大年如果没见到舞狮,总是觉得少了份热闹。在宁夏,中宁县、海原县的舞狮传承体系较为清晰,多以村落或家庭传承为主,参与者众多。舞狮,舞的是传统,更是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最热烈的期盼。
刘庙舞狮远近闻名
中宁舞狮历史久远,在清代就以耍社火形式出现,其中以中宁刘庙狮子的传承历史最为久远。中宁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由此可见刘庙狮子在中宁民间的影响力。
这段时间,很多人已经在中宁县领略到了刘庙舞狮的风采。当舞狮的队伍在社火表演上亮相时,一定会引来观众们的掌声和欢呼,“狮子”们一个个摇头摆尾,活力十足,与围观者热情互动。
李丰春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舞狮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他最忙的时候。由他参与和指导的刘庙舞狮深受群众欢迎,多次荣获市、县级社火调演一、二等奖。近年来,李丰春还多次被中宁县的红滩村、上庄村乃至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尾闸镇等地聘请教授舞狮,也为刘庙舞狮培养了多位接班人。
1957年,李丰春师从李作新、李如章等人学习武艺和刘庙舞狮,继承了刘庙舞狮雄伟健壮、健康向上的表演特色。他武术功底扎实,能完成刘庙舞狮高难度的精华套路,还能自制狮头、狮身等。
李丰春介绍说,制作狮头时,一般先用泥做成模型,然后拍上纸浆,等干后,里外再用布糊好,用颜料画成狮头,然后将绿色毛线一层层地钉在约3.5米长的白布上,最后将狮子头和狮子皮连在一起,头部披红挂绿,拴上铃铛,一摇哗哗作响,尽显狮子威武雄壮的气势。
文耍武耍各有特色
“耍狮子分为文耍和武耍两种。”李丰春说,文耍,指的是耍绣球、上桌子,主要表现狮子温驯的一面,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上桌子又分平面和翻天印两种,翻天印指最高处的一张桌子桌腿朝天,狮子要在桌腿之上舞动,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桌子可1张、3张、5张、6张、12张、24张,摆法有八卦阵、十三太保等数种,可高达七八层。下桌子也有软下和硬下两种,软下是一层一层边耍边下,而硬下则是从最高处直接跳下,在地上打个滚,然后一张一张扑桌子。两个舞狮人在四五层高的桌脚上合作表演,尤其是换腿,要求动作巧妙、配合得当。表演完毕后腾空而下,十分惊险,观众惊心动魄,掌声如潮。
武耍,则是指将舞狮和拳术结合,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刘庙舞狮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舞狮和武术拳路糅合在了一起。”李丰春介绍说,除了狮子套拳,还有刀、棍、枪、鞭等各类器械套路。近年来,为了传承好刘庙舞狮,李丰春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在他看来,这么好的技艺不能在自己的手里失传了,也是本着这样的目的,舞狮的教学内容如今也出现在了当地的学校里。
传承是共同的心愿
和中宁县的刘庙舞狮同样闻名遐迩的,还有海原县胡湾村的舞狮技艺。
胡湾舞狮,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潘万斗,年轻时习武卖艺,在海原县一带相当出名。2008年,胡湾舞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演时,一般是两只狮子,也可多达四只,并有小狮随舞。胡湾舞狮的动作较为繁杂,主要是翻、滚、钻、跳、抖,还有上高架单腿独立、口或爪接传球等高难度动作。胡湾舞狮还融合了拳、长刀、流星锤等武术套路,其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观赏性。
潘正斌是胡湾舞狮新一代的传承人,他的舞狮技艺可谓地地道道的家传本领。“我是在山里长大的,虽然那时候日子过得苦,但每逢过节,我爸和我叔都会舞狮,让山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潘正斌说,胡湾舞狮是祖先潘万斗独创并流传下来的,自己从7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舞狮,如今成了家族舞狮的第五代传承人,也走上了一条与金色瑞兽相伴的传承之路。
“现在我们在舞狮的过程中还会配上台词,挥动手中的羽扇,这样能将舞狮的节奏和气氛带动得更加热闹精彩。台词的内容都是反映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就是咱们的身边事,大家听起来也亲切。”潘正斌说,胡湾舞狮传递给人们的是狮子的正义、勇敢、睿智、吉祥的形象,也反映着海原人敦厚善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学习舞狮,传承技艺,也传承精神。”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