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利电气工人全力以赴忙生产(2月20日摄)。 本报记者 闫茜 摄
市民大厅工作人员指导办事群众填报资料(2月20日摄)。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摄
阳阳国际酒庄工作人员搬运红酒(2月18日摄)。 本报记者 闫茜 摄
市民在阅彩城购物消费(2月20日摄)。 本报记者 刘嘉怡 摄
鲁意生态纺织生产车间(2月20日摄)。 本报记者 李鲲鹏 摄
锦洋绿储电站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线路(2月20日摄)。 本报记者 李鲲鹏 摄
车站机场,返岗人潮涌动;工厂车间,开工机器轰隆……龙年春节假期过后,湖城银川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刻,年味还未散去,但奋斗者们都已调整好状态,回到岗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中。每一个追梦人,都在努力前行,怀着新的企盼,迈向新的目标,迎接新的收获。全市各行各业,正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开创新局,乘势而上又出发!
银川经开区
机器转起来 工人忙起来
本报记者 闫茜
龙年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大街小巷浓浓的年味儿还未散去,银川经开区各个企业生产车间内已打响新春奋进的“发令枪”,高速运转的机器和工人忙碌的身影相互交织,透露出了园区企业年后抢抓生产、赶制订单、冲刺首季“开门红”的信心和决心。
“眼下,我们的数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速生产,一批刚下线的光伏支架正准备发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夏龙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旭介绍,目前,企业产品有固定光伏支架、柔性光伏支架和追踪光伏支架,涵盖光伏支架全品类,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50亿元以上,有望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光伏支架生产基地。
龙祥新能源年产80万吨光伏支架生产项目呈现出的新春新气象、实干促发展的喜人景象,是银川经开区各企业节后开足马力忙生产、抢进度,跑出新年“加速度”的生动缩影。在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干劲十足,从叠片、卷绕、浇注等工序再到产品的质检、包装与入库,环环紧扣、一丝不苟,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新的一年,我们抢抓开局大好时机,拧紧发条、鼓足干劲,忙生产、赶订单,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为新一年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开好头、起好步,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焦健说。
葡萄酒庄
春节不打烊 游客多起来
本报记者 闫茜
“您好,我们今天起就正式上班了,您需要订购葡萄酒,可以随时联系我……”2月18日,新春开工首日,宁夏阳阳国际酒庄销售总经理何阳阳带领员工一边忙着给客户拜年,一边为接下来的发货作准备。
“去年,我们酒庄开启线上直播,不仅能给客户推荐葡萄酒,还能介绍贺兰山东麓产区风貌、宁夏风土人情,为家乡代言,一举多得。”何阳阳告诉记者,今年酒庄将继续通过贺兰山东麓产区在抖音上推出的“举杯贺兰山”活动,以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数字博物馆商城,拓展线上销售路径,提高品牌全网曝光,提升线上用户的品牌认知度。
春节期间,不少市民带领家人打卡葡萄酒庄,感受不一样的春节氛围感。正月初八,从外地回银过年的刘霞特意约了儿时玩伴,到利思·向阳花室内野营基地“打卡”,在炭炉上吱吱作响的食物散发的香气中,感受火炉带来的温度慰藉,随便一拍就是一组朋友圈美照。
“去年,我们对利思·向阳花室内野营基地进行升级,添加了不少娱乐设施。今年,我们推出了新春不打烊活动,游客来此可以真正享受吃喝玩一体化服务。”开工首日,利思酒庄相关负责人逐一前往各部门,在给员工们拜年送出新春祝福的同时,鼓励大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年后各项工作。酒庄总经理李学智介绍,酒庄春节假期共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营业额20万余元。同时,通过经销商、电商平台和酒庄旅游等带动,春节假期酒庄综合收入80万元。
银川综保区
按下“开工键”全力赶订单
本报记者 李鲲鹏
走进位于银川综保区的宁夏鲁意生态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意生态纺织”)生产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这不仅是生产产生的空气温度,也是赶制订单的奋进热度。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龙年春节刚过,鲁意生态纺织就迅速复工复产,开足马力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全力赶制订单,奋力冲刺“开门红”。在鲁意生态纺织梳棉车间二线梳棉设备前,纺纱工刘媛正在忙碌,他们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江浙沪地区的棉纺纱。为了不耽误订单发货进度,刘媛2月15日就从老家赶回来上班,“虽然上班时间提前了,但是看到厂里订单这么多生产这么忙碌,今年的收入肯定差不了,心里就很踏实。”“今年开工以后我们组织销售人员兵分多路,在全国纺织业聚集的江浙区域跑步接单,目前订单还是比较理想的。”鲁意生态纺织法人代表王伏华说。
年后开工以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棉花进入鲁意生态纺织厂区,加工生产成优质棉纱线后,发往全国各地制成成衣。从物流通关到防疫消杀,银川综保区为企业原料进厂提供了全方位跟踪服务,这些服务保障了鲁意生态纺织顺利复工复产。王伏华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有100多人正常上班,生产负荷在60%左右,正在逐步调整至最佳生产状态,近期产品多销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纺织企业,为下游企业全面生产提供了保障。
银川市民大厅
新年铆足劲 服务“满格电”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作为。节后上班3天来,银川市民大厅办事窗口全部正常开放,工作人员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记者从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了解到,3天时间,银川新设立企业已超过70家,大众创业热情迸发。
“您点击一下这边,填写资料之后,就可以提交审核了。”2月19日,银川市民大厅企业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工商贸易科工作人员潘宁玲正在引导一位市民办理企业设立手续。如今,银川推行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设置“我要设立”“我要变更”“我要注销”3大模块,将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等涉企全链条事项均纳入平台同步办理,实现涉企全生命周期事项全覆盖,彻底打通平台一件事一次办“主动脉”。同时,优化平台功能细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功能,增设“经营范围自主公示”“一照多址”“简易注销”等功能,不断扩展应用场景和功能,实现手机端、自助端办理,全方位满足企业差异化办事需求,实现平台“毛细血管”畅通无阻。在潘宁玲的指导下,前来设立企业的王女士,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2月19日,记者在市民大厅看到,现场有不少市民手持各种材料前来办事,市民大厅井然有序,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办理着业务。说起和往年的不同,潘宁玲说,今年来大厅的市民变少了,但办事窗口的业务量却增加了。究其原因,她笑着说,这是因为如今许多事项都可以线上办理,“企业设立方面,市民朋友可以在线上填写申请资料,转到审批后台审核通过后,市民到市民大厅,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打印好营业执照。”
城市商圈
消费市场热 商圈活力足
本报记者 刘嘉怡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银川市各大商圈也迎来了新年的开工热潮。餐饮娱乐、服装鞋包等业态早早开门迎客,趁着节日的余热尚未散尽,各大商圈正以热情洋溢的氛围迎接消费者的回归。
走进新华商圈,假期的结束并未挡住市民的消费热情,商家们精心布置的春节装饰依旧鲜艳夺目,不同的是,不少店铺中的冬日商品正悄悄被春季新款所取代。在一家时尚服装店内,销售人员李小兰正热情地为顾客介绍春季新品。“春节假期之前,我们就准备好了春夏款服装。针对冬季的羽绒服、棉衣等,我们也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折扣,全力做好销售衔接。”李小兰说。
走进建发现代城美食区,不少餐饮商家推出了“节后回能”套餐,并准备了复工优惠,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美食选择。“考虑到节后消费者需要调整饮食,所以特别准备了比较清淡的菜品和滋补汤品。”一家餐厅经理告诉记者,店里推出了高担酿皮、牛奶鸡蛋醪糟等“复工”套餐,希望帮助大家尽快恢复节后的工作状态。据介绍,接下来,阅彩城、悠阅城等各大商圈还将推出猜灯谜、音乐市集、非遗展演等活动,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为市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欢乐。
苏银产业园
建“绿电园区” 促低碳发展
本报记者 李鲲鹏
2月20日,天空飘起雪花,苏银产业园锦洋绿储电站的8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各种机器设备,通过调试让附近的绿电都能通过暂存顺利并网。
据了解,锦洋绿储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自去年年初开始建设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并网,成为银川市首个并网运行的共享储能电站。
“整个项目共有40个储能单元,同时配套建设一座110千伏升压站,并网发电后周边的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都可以在这里暂存,缓解高峰供电压力,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锦洋绿储电站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保障电力有效供应,电力峰谷调整平稳运行,无论寒冬酷暑,电站24小时有人坚守岗位提供保障。
锦洋绿储电站不仅提高了新能源消纳能力,对加快自治区“绿电园区”试点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助力全市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苏银产业园全力推动“绿电园区”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建链”攻坚行动,在细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坚持“招大引强”和“招精引强”并重,着力构建新能源产业新集群,同时谋划布局屋面分布式光伏,进一步降低园区内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园区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为银川转变能源结构,实现“双碳”目标积累“苏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