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1935年至1939年间。
拍摄于1935年至1939年间。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而文化内涵深厚。普遍认为,汉唐之后,元宵节已形成习俗,传承至今。
正月十五“闹新春”,元宵节与众不同的节日特征在于“闹”。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在辞旧岁与迎新春的主题氛围之中,无论节前置年货、贴春联的准备工作,亦或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齐聚一堂的节日习俗,虽说喜悦,但皆为忙碌。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是中国新春佳节年俗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所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将元宵节定义为酣畅淋漓的“闹”,欢天喜地且热闹非凡。
而中国传统佳节,则必然与某种美食相关,如端午与粽子,中秋与月饼,都是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美食形式的着重体现。元宵节则直接以美食为名,亦为独特。元宵作为欢度正月十五的标配食品最早见诸于宋代记述,彼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或“糖元”等。因为时逢月圆且必食蕴含团圆美满之寓意的汤圆,且古人称夜为“宵”,所以人们干脆以“元宵”命名此节。儿时,伙伴提灯夜游,学校大院中来自天南地北的家庭皆以不同形式的自制元宵款待,从狼吞虎咽吃到扶墙回家,是为孩童之“闹元宵”,欢愉的记忆历久弥新。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闹”元宵,不仅是美食的记忆与传承。从白天锣鼓喧天的踩高跷、划旱船等社火表演,到夜晚赏花灯、猜灯谜等洋溢着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元宵佳节,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为1935年至1939年间后加彩影像,极为罕见地体现了宁夏城(今银川)街头正月十五社火表演情景。背景中的鼓楼依稀可见,根据鼓楼建筑制式以及前景人物光影关系可以判断,此为接近中午之时于鼓楼东侧拍摄的社火景象。
影像中靠前着白衣者,为彼时民众所扮演的白娘子,白娘子身后青衣则为青蛇。
昔日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并不富足,而社火表演容易损坏服装。所以自影像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着装大多并非周正的梨园戏服,而是因陋就简的装扮。但即使如此,依然有模有样。尤其这位由男性表演者所扮演的白娘子,神情兼备而惟妙惟肖。
彼时社火高跷表演的阵容非常考究,通常由锣鼓乐队引导,且必然以武松开道,手持木棒威风凛凛。之后须是孩童扮相的小婴哥,再而后则是渔樵耕读,白娘子、青蛇、许仙,以及沉着的关羽,勇猛的张飞,活泼可爱的孙大圣,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等等。这幅影像所呈现的,即为白娘子系列高跷表演。
当年高跷巡游,沿街大商号会在门前设八仙桌,奉上茶水、点心,高跷至此,燃放鞭炮,以示欢迎与慰劳。而高跷队则摆开阵势,纵情翻舞,权作答谢,赢得满街喝彩。这幅影像所体现的,即为此时情景。画面中,宁夏城街头人潮涌动,欢闹的情景跃然而出。根据建筑形式判断,此处或为东大街(今解放东路)北侧之临街商铺。
值得提及的是,清末民初,利民街尚称铁匠街。而铁匠街的工匠所呈现的则是极具特色的正月十五庆典方式:元宵节打铁花。
铁匠街的店铺财力雄厚,人手众多,他们或单独或联合组成社火队,锣鼓铿锵,唢呐悠扬,而打铁花则是铁匠们元宵庆典形式的独门绝技。正月十五,华灯初上,铁匠街社火队的华丽阵容沿街巡游,在老城的省政府大门前(今怡园)、新城南门外三圣庙(今福州南街君临满城)前的广场上架火炉、熔铁水。技艺高超的工匠手持两根柳木花棒,其中一根末端挖成勺状,以盛高温铁水。用另一根木棒猛击盛满铁水的勺状木棒,将铁水打向夜空。刹那间,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情景颇为壮观,欢闹的节日气氛亦于此刻而达到极致。
时日匆匆,喧嚣的历史渐行渐远,但节日的色彩与文化的烙印代代相传。如今银川街头正月十五的社火表演,早已不再是昔日拼凑的服装与简单的形式。五彩斑斓的花车伴随鼓乐齐鸣的社火表演团队穿行于现代化城市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或为千百年来美好期许的精彩呈现。曾于银川街头正月十五巡游的队伍中看到,曾祖父当年所居住的平湖桥(即今平伏桥)亦有社火队载歌载舞穿行而过。锣鼓声中感悟到,曾祖父的时代并非决然而去,他们欢快的节奏得以赓续,他们经典的民俗得以传承,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许已在今朝成为现实。那铿锵而欢闹的节奏,由古及今且必然世代相传。这就是节日的意义,就是文化的承袭。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