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源自田间地头的艺术瑰宝,是农民朋友在辛勤耕耘之余,以画笔描绘生活、美化家园的创造。它以其独特的风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璀璨明珠。农民画强调装饰性,追求色彩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们运用奇特的风格与夸张的手法,将日月星辰绘于窗外,将春夏秋冬镌刻于纸上,用浓墨重彩和真挚情感描绘出乡间生活的丰富多彩。
王洪喜是平罗县头闸镇的一位普通农民,也是农民画领域的杰出代表。40年来,他扎根乡土,用画笔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执着。他的作品色彩艳丽,线条粗犷,主题鲜明,紧扣农村生活。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并被国家农展馆和浙江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那么,这位农民画家与农民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初识农民画
1959年,王洪喜出生于宁夏平罗县头闸镇。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十几岁的他便追随哥哥学习油漆工艺,成为一名手艺人。当油漆工也需要给家具画画,但那时王洪喜对于绘画的理解尚浅,给家具画画也不过是谋生的手段。
然而,一次偶然的际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次,王洪喜前往平罗县城购买油漆时,县城广播中传来一则消息——陕西户县的农民画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消息如一阵春风,唤醒了王洪喜内心深处对绘画的渴望。最初,他对此难以置信,毕竟在他的观念中,农民的双手是握锄头而非毛笔的。然而,回家的路上,他的内心却开始泛起涟漪。“农民不过是耕田牵牛的,竟然也能画画?”那一刻,他决定投身绘画的世界。
自此,王洪喜开始拿起笔,画周围的动物、花草,或者劳动场景。原先熟悉的生活在他新的视角下,发生了变化,那些生活不再琐碎,而是变得美好恬静。王洪喜不停地画,没有颜料和画笔,他便以柴棍为笔,在地上挥洒;没有画布,他便以柜子为纸,用油漆和刷子绘制梦想。白天忙于农活,他便在夜晚点灯,继续他的绘画之旅,有时甚至画到第二天黎明。
农民变画家
1983年,平罗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了王洪喜,邀请他加入平罗县文化馆举办的农民画学习班。并承诺他创作的作品,将有机会送到银川,甚至北京展出。这一消息让王洪喜心动不已,但彼时他还没有作品,也不确定要画什么。
接下来,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创作之中。那时,王洪喜家院子里养了几只鸡,他看着有趣,便照着这几只鸡画了数百只,并将画作命名为《养鸡专业户》。
作品提交后,经过层层选拔,《养鸡专业户》在全区获得了一等奖,并被选中在国家美术馆展出。王洪喜作为创作者,也受邀出席了开展仪式。“那次得知这一喜讯,我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觉。”王洪喜说。
这次成功的展出,让王洪喜对农民画的热爱更加坚定。他更痴迷创作,常常夜以继日地画。然而,这种痴迷却引起了家人的不满和担忧。毕竟对于农民来说,这些画作既不能充饥也不能换取生活所需,远不如踏踏实实务农来得实在。
面对家庭矛盾,王洪喜也感到焦虑。可人一旦发现自己另一种可能性,就很难不去探索。他一边安慰家人,一边更加投入地创作。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绘画了。
绘家乡长卷
坚持和才华,让王洪喜获得了更好的创作条件。1995年,《平罗县志》刊登了他的农民画作品《农民夜校》,正是因为这幅画,更多的人发现了他的才华,他也得到了一份在乡文化站的稳定工作,以使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王洪喜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民画的创作中。同时,在他的影响和发动下,更多热爱农民画的人聚集在一起。
此后的王洪喜更加专注,用20年的时间绘出《塞上古城盛世图》,这是一幅百米长卷,是他绘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塞上古城盛世图》由王洪喜携儿子王学军、王学刚共同完成,长115米、宽0.98米。绘就了石嘴山的山川河湖风貌,从河流、城廓,到房屋、商铺、楼台、亭阁、桥塔,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石嘴山至银川一带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了石嘴山的风土人情。细节饱满,生动逼真,构图巧妙。王洪喜介绍,为了画这幅长卷,他和儿子查阅志书、走访专家、实地考察,在一系列深入研究后,才敢动笔。
这幅作品不仅是了解石嘴山地区乃至宁夏历史沿革和变迁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王洪喜才华和热情的完美体现。
本报记者 李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