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实施节水“六大行动” 建设5座再生水厂 确定8处蓄滞空间

济南起步区加快建设节水典范城市

2024年03月31日  大众日报

此前,济南起步区已编制完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节水型城市专项规划》(下称“节水规划”),印发实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下称“现代水网规划”)。3月22日,起步区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解读如何落实“以水定城”。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起步区将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需求和安全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减洪灾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节水典范城市建设。

建设现代水网节水为先

2023年10月,起步区被省水利厅确定为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在现代水网建设过程中,起步区将通过统筹实施“节水、水源配置、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数字水利”五大任务,同时将水利与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更好发挥“水网+”综合效益。

起步区充分吸收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以建立“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为目标,加快构建“六横八纵,四库八芯”的现代水网格局,规划近期投资229亿元,远期投资287亿元。

按照“先迫切、后一般,先骨架、后细部,先通畅、后提标”的原则,先后启动了青宁沟、大寺河等4条骨干河道治理及大桥、崔寨片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太平水库、鹊山水库除险加固、大桥水厂等重大水源工程。

根据现代水网规划,“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是首要原则。起步区将高效利用引江水、充分利用引黄河水、应用尽用再生水、调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新实施全过程节水管控工作体系,构建“管委会主导、水务发改双牵头、第三方支撑、部门负责、属地落实、社会参与”的大节水工作格局。

具体来看,起步区将实施节水“六大行动”,按照“区域适水规划、组团因地节水、单元精细管理”理念,围绕农业节水减量、工业节水增效、生活节水降损、管理节水规范、非常规水利用、水资源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集中攻坚,实现存量用户深度节水,增量用户高效用水。

省市合力筑牢水安全保障线

当前,省市正合力“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建设,省市的重视同样体现在保障起步区用水安全上。

据介绍,近年来省水利厅多次赴起步区调研,指导起步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编制现代水网规划,邀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咨询论证。不仅如此,起步区被确定为全省十个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之一,现代水网建设提质增速。

济南市将起步区水资源控制指标纳入全市统筹,保障足额配置、优水优用。“十四五”期间,起步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11225万立方米。其中,引黄指标7165万立方米,占全市引黄指标的12.6%。2023年,济南建成设计能力20万立方米/天的大桥水厂,供水能力覆盖起步区全域。正在建设的太平水库将进一步增加徒骇河流域雨洪资源利用能力和长江水、黄河水调蓄能力,全面提高起步区水安全保障水平。同时,结合全市市民泉水直饮工程,济南计划将黄河以南泉域优质地下水引入起步区,作为起步区市民泉水直饮工程原水,提高起步区供水品质。

再生水是城市第二水源。济南市以起步区新区建设为契机,计划实施再生水利用管网全覆盖,结合道路、项目建设,敷设再生水管网130余公里。有序推进崔寨再生水厂、示范区再生水厂等5座再生水厂建设,现代水网日趋成形。目前,崔寨再生水厂已投入使用,其生产的再生水将用于片区工业生产、道路喷洒、景观绿化、生态补水等;新建引爆区再生水厂,孙耿、太平再生水厂,建成后将新增再生水供给能力18.5万立方米/天。预计2025年,起步区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60%以上,成为全市节水新高地。

实现水生态与水安全共融

起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现状地势低洼易涝,黄河、徒骇河、小清河三条河道流经本区域,防洪排涝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为此,起步区将建立“安全韧性”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

记者注意到,起步区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与全区蓝绿基底联系密切。发布会上,起步区建设管理部部长郑兆宇介绍,起步区将利用蓝绿空间灵活确定8处蓄滞空间,建设城市公园型、郊野湿地公园型、农田共生型等三类生态断面作为汛期蓄滞空间,同时预留生态廊道作为极端洪水行泄通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何凡认为,起步区的蓝绿基底平时以“绿”为主,汛期以“蓝”为主,能够有效蓄滞洪水,缓解排涝压力,同时增加雨洪资源利用,实现水生态与水安全共融。

据了解,起步区将优先利用南部地势高、洪涝灾害轻的场地进行集中建设。同时,在重点地块建设上,起步区将适当抬高建设用地标高,塑造“龟背式”微地形模式,最终形成建设用地、道路、绿地、河道由高到低的高程控制系统和开放式排水体系,进一步提高处置洪涝水的能力。

此外,起步区还将加快构建网状水系格局,拓宽大寺河、牧鹊河、青宁沟等六条南北向主干河道,使水面宽度达到50~100米;进一步加密河网水系,未来全域水网密度达到0.86公里/平方公里,河湖水系蓝线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占总用地面积的13.7%。

(原载于3月29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