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灵武市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

产业发展有奔头 村民致富有盼头

2024年04月12日  李鲲鹏

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最小的单元,村集体经济能够发挥地域优势,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引擎。近年来,我市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农业发展有“看头”、产业振兴有“奔头”,村民尝到“甜头”、迎来“盼头”。

这个村预计年收入超千万元

去年,灵武市白土岗乡村村都是百万元村的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现在百万元村都不算啥了,我们村预计今年的收入能够超过1000万元,这多亏村里走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子。”灵武市崇兴镇韩渠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学军说,近年来,韩渠村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硬指标和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走进韩渠村肉牛养殖场,标准化牛棚里,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去年以来,韩渠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39.74亩的废弃矿坑进行填埋,投入资金400万元建成了肉牛养殖场,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牛场有存栏肉牛226头,年底卖掉了195头,大部分都销往广东等沿海地区,作为优质高端肉进入各大酒店。”杨学军说,牛卖了400多万元,实现了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年初,养殖场又购入了144头小牛犊,现在它们正在茁壮成长,预计今年卖牛的收入就能达到700万元。

此外,在韩渠村的千亩冷凉蔬菜基地里,冷凉蔬菜幼苗已长出,喷淋式灌溉正在源源不断为菜苗生长提供养分。今年2月份,韩渠村与珠海横琴新区顶赞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冷凉蔬菜种植协议后,种植广东菜心,将1284亩的土地出租种植蔬菜,同时盘活出租了闲置校舍、冷库,收租金的同时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增收。杨学军说,肉牛养殖、冷凉蔬菜种植以及场地租赁的收入加起来,一共有42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接下来,韩渠村将继续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利用优势资源 打造知名品牌

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的韭菜享誉区内外,农户不愁销路,忙得不亦乐乎。此外,上滩村香瓜因口感好、品质优,让灵武、吴忠、银川等地的采购商慕名而至。“我今年种的香瓜收成挺好的,我是90米的棚,大概产了2500斤,今年的价格是6元一斤,我一共卖了15000元左右。”村民王平说。

进入4月以来,郝家桥镇渠口村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抢抓春耕好时节,完成了整地、施肥、起垄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播种覆膜工作。该基地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以尖叶菜心为主的精品蔬菜1300亩。据基地负责人介绍,预计整个种植周期内菜心的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到300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以上。

科技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扫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凭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收割机实现无人驾驶……近年来,新品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有力有效保障了农业稳产和丰收。

走进夏能公司智能化日光温室里,无土化栽培、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让温室种植实现“脚不沾泥、手不摸肥”,一排排绿色的植株盘着线向上生长,一串串即将成熟的番茄像葡萄一样垂吊着。和普通番茄不同的是,它们的排列十分有序,在果柄上一左一右整整齐齐,红绿相间甚是讨人喜欢。据夏能公司技术总监张涛介绍,这种名叫“串收番茄”刚结果时植株比较矮小,为减轻对植株的负担、保证品质,每串番茄都是10~12颗,为了保证养分及时供给需要的果子,多余的小果都会被摘除。

“串收番茄”的高品质,得益于“智能滴灌+立体无土栽培”的种植模式。日光温室里施肥、加水等工作全部依靠机器完成,全过程实现精准化服务。这种模式实现了种植的集约化和绿色化。走在番茄株间还可以看到一种个大色深、全身有绒毛的蜜蜂,这就是智能化日光温室内为番茄授粉的“秘笈”——熊蜂。通过声震授粉,让番茄坐果率更高,这也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的现代化高新农业技术措施。

在夏能公司的另一座日光温室里,一个个垂落的“白色恋人”草莓也已进入收获尾期。“白色恋人”草莓生长周期相较于普通红色草莓短,收获期长,属于早熟品种,通过智能化水肥配比系统,让草莓始终保持在最佳的生长状态。

数字化、智能化的管控,让这里的作物都能吸收均匀的光照和养分,作为智慧科技的成果,通过高精度环境控制,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同时,将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把实验室搬到地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