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银川能源学院持续推进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

产教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动能

2024年04月21日  李姝

近年来,银川能源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在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工作中,用奋进之笔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毕业生5万余名。

产教融合 推进专业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催生出人才培养新需求。银川能源学院按照“需求导向、质量优先、特色发展”的原则建设专业,以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培育)建设专业为抓手,加强专业培育建设。重点建设了化工、电气、机械、能源动力类专业,统筹建设土木、经济学、计算机类专业。开设本科专业29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有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重点学科1个、优势特色专业1个、重点(培育)建设专业3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

同时,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宁夏和周边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合作共建物联网与大数据、数智财经、能源化学、智能制造、能源电力、土木建筑技术6个现代产业学院。学校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为学科专业发展扶持和培养了一批基础较好的教学团队和专业骨干,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

引培并举 师资提档升级

事业是磁铁石,平台是梧桐树。银川能源学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内培外引,以专为主”的工作思路,通过提供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及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大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通过低职高聘及相关配套支持政策,重点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等,使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型结构不断改善。实施“教师全方位培训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等,构建岗前培训、全员培训、分类培训多元培训体系,不断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十佳科研工作者”奖、“优秀科研团队”奖等奖项的设立,吸引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打造了引才汇智“强磁场”。立项建设教学科研团队32个,

不断改善办公、科研、教学、生活设施设备,为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学校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比达到77.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21.42%,外聘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62.65%。

打造特色品牌 服务地方发展

通过多年的努力,银川能源学院应用型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化学工艺是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热能工程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能源化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自治区级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经济专业成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此外,学校坚持与企业合作育人的办学传统,开展双导师互聘,聘请企业导师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或讲义等。机械学院外花键表面淬火装置设计的创新理论方法研究,获得了第十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团体二等奖。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等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取之有道——可旋转拆卸的手机通用护腕》《互联网+蜂业数字化力促宁南乡村振兴》两个项目获得国家铜奖,《回收侠——校园废品分类回收先行者》《天空地农艺云平台对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的研究与治理》等9个项目,获得自治区银奖。在宁夏“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29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等各种奖励310项,获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05项。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专业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力争202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式评估。到2035年,专业硕士点创建申报成功,把学校建成自治区内办学实力强、社会评价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本报记者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