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同心木箩、木笼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有雄的快手或微信朋友圈,你可以看到他的很多作品,这些作品不像传统的木箩和木笼屉那么单调,反而用不同的手法进行了装饰,显得更加精致,别有一番韵味。为了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陈有雄作出了一系列努力。
从小跟着父辈学
1993年,陈有雄还是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开始跟在父辈的身边,依样画葫芦地学着做木箩和木笼屉了。在那个年代,很多农村家庭还在用石磨磨面,磨出来的面比较粗,需要把里面的麸皮筛出来,木箩就是起这个作用的。“那时候木箩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工具,会做木箩的人也很受欢迎。”陈有雄说。
木箩的结构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木制的箩圈,加上不同规格的网,就是一个成品了。网眼的大小决定了木箩过筛的精细度,网眼最小的就和纱布差不多。
而在制作木箩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工艺,就是制作木笼屉的方法了。“笼屉比木箩复杂一点,但基本方法都差不多,一般会做木箩的,也就会做笼屉了。”陈有雄说。
然而,尽管结构十分简单,要想制作出漂亮实用的木箩和木笼屉,需要花费的工夫还真不一般。陈有雄从小在父辈的身边耳濡目染,才得以学会整个制作过程。
制作工艺很复杂
“做木箩和笼屉,最好的材料就是柳木和桦木。尤其是桦木,结实、油性大,做出来的箩圈结实,不易变形,也不容易折。”陈有雄说,做木箩之前,先要把桦木锯成一片一片的,再进行抛光,然后进一步裁成宽窄相同的木片。
接下来,要准备一个钢圈,先给钢圈加热,然后将加工好的木片贴上去,木片遇热后就会变软,很容易就弯成了一个圈。然而,此时的箩圈还不够圆,还需要把箩圈的两头钉到一起,再用压条在箩圈的里外固定,才能让箩圈变成标准的圆形。这时候还要注意,装箩网的时候一定要从稍大的一头装,这样做出来的木箩比较结实,箩网不容易脱落。
木笼屉和木箩的制作工艺类似,就是在箩圈的基础上多加了几层框架,每层的底部都横竖交叉着装上竹条,再用手工搓制的细麻绳固定。做笼屉最重要的是做笼盖,做笼盖也要先搭框架,在框架上装上和箩圈一样大小的竹席,上面铺四层白纸,再铺上一层白布。“白纸可以保证蒸包子时的湿度,白布则是用来保护白纸的。”陈有雄说,用木笼屉蒸包子,蒸汽的压力不会太大,所以包子口感更好。
不少匠人已转行
然而,尽管木箩方便实用,但是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加上现在很少有家庭用石磨磨面,这项传统手艺失去了市场,不少匠人已经纷纷转行,他们的后代也对这项手艺兴趣缺乏,可以说几乎后继无人了。“现在都用磨面机,磨出来的面粉均匀细腻,根本不需要用木箩去筛,我们这些做木箩的,纯粹就是为了情怀,不想让这个老手艺失传了。”
和木箩一样遭遇尴尬境地的,还有它的难兄难弟木笼屉,如今的家庭中普遍都使用不锈钢蒸笼,更加结实耐用,早已成了居家生活的首选,除了街头一些卖包子的小店,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木笼屉了。
“家里的孩子现在看着我做这些,还是挺感兴趣的,偶尔也会帮着搭把手,可是如果没有市场,不能靠这个去谋生,那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到最后还是得转行。”陈有雄无奈地说。
老手艺搭载新思路
守着一个“没什么大用”的老手艺,又舍不得让它失传,陈有雄只能想方设法寻找破局之道。在和其他非遗传承人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木箩和木笼屉就像一个载体,可以搭载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比如说,木箩加刺绣,可以在箩网上绣出图案,木箩加烙画,就是在箩圈上烙上图案。”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开始尝试着自学刺绣和烙画,这样做出来的木箩,虽然已经不再用来筛面粉,却作为一种新型的工艺品重新焕发了活力。“我还和一些擅长书画的老师合作,请他们在我做的木箩上题字作画,让小小的木箩承载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陈有雄说。
如今,陈有雄已经做出了一些样品,他告诉记者,过去一个木箩能卖几元钱,如今搭载了其他非遗项目,木箩成了艺术品,价格也比以前高了好几倍,如果能推广出去,将是一条不错的创业道路。“一切都还在摸索中,我希望能让木箩和更多非遗结合,诞生出更多的可能。”
本报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