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进入倒计时,高三学生焦虑感和危机感不断增加。面对高考,除了扎实的知识储备,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越是临近高考,心态调节在高考中的作用和意义就越发关键。银川市第六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王向梅介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全国200名高考状元进行4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影响高考成功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考前心理状态,考试中的心理状态,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因此,考生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节能力是高考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考前
调整好情绪 适度放松
不少考生考前都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好像没什么事可做,实际上又有很多事要做,有点惊慌失措的样子。王向梅说:“考前出现兴奋、精神紧张、焦虑、饮食肠胃变化等身心状态表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如果某一时刻厌学的情绪特别强烈,王向梅建议,这时适当地放开书本,不要想关于学习的问题,听一些舒缓柔和的音乐或去安静的地方,放松自己的心情和压力。在未来这几天里,用呼吸、音乐、肢体放松来调节情绪,不想考试后的事,不与人争论问题,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对待考前的事情。
规律作息 均衡营养
“考前要保证充足睡眠,养精蓄锐。”王向梅说,考生应该规律作息,根据考试科目及安排顺序,调整好生物钟。人在有序的环境中才会有安定感,心态才会好。同时,也要保证合理饮食。备考期间,考生们可以多吃水果、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糖食品。适当增加早餐摄入量,以丰富营养为基础,及时补充体内营养,提升学习注意力。
积极自我暗示 相信自己
要想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不但要扛得住压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还要善于激励自己。王向梅认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个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有奇妙的影响和调控作用,既可帮助自己放松过分紧张的情绪,又可用来激励自己。王向梅建议,考生可以选用自己惯用的激励语或手势,早晚重复多次。激励语要简短、正向,不用消极、否定的词。如:高考成功只是把我会的都表达出来!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我的状态好,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
实战演练 降低对考试的敏感性
考试时,考生们的大脑一边高速运转,内心一边不断响起各种声音:“快点,快点,时间不多了。”“完了,这道题我不会。”“太好了,这道题我做过。”紧张、心慌、得意、烦躁等心态波动往往会带来行动上的偏差。考生因为心态波动做错会做的题的现象相当普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王向梅建议:“考生需要利用好高考前每次考试的机会,无论是学校组织的模拟考,或是在家中的自测卷,都应提前进入角色,体验考场的紧张气氛,采用一些适当有效的方法,如放松四肢、调整呼吸等,使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通过这种实战演练,逐步降低对考试境遇的敏感性,提高高考考场上的应变能力。”
王向梅提醒:放松心态应考,杜绝考场大脑空白。同时,考完一门课放下一门课,考后不对答案,不聚集。并且专注当下,才能进入最佳考试状态。考试期间不随便用药。
考中
考后
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松弛,考生的心理状态和作息等与考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在等待分数、等待报考、等待录取过程中,考生的心理起伏比较大。在多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和情绪变化等“适应性障碍”。
允许负面情绪存在
考试过后,有的同学可能会有懊恼、沮丧、难受、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打不起精神,考生难以控制这种状态。王向梅建议,考生要允许自己在这种负面情绪里待一段时间,而不是与之对抗,给自己一些时间与空间,去和它们好好相处,和好友倾诉,尝试用合适、安全的方法将它们宣泄出来。
调整思维 放弃消极的认知
考生通常感到焦虑、恐惧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对分数的认知。“如果没考好,我就全完了!”“考得这么差,我太失败了!”“他们考得比我好,我太丢人了!”这些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会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让人陷入消极的循环中。因此,王向梅建议,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生要尝试着把这种挫折当成是人生的历练,更有利于今后走上社会面对挑战。“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转折点。”王向梅说。
找到方法 合理宣泄情绪
从最后冲刺到完成考试再到结果公布,考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情绪。王向梅建议,考生可尝试情绪表达,积极主动地与父母和朋友沟通交流,获得参考性建议和心理上的支持。此外,还可通过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冥想放松等)和情绪表达书写(将体验到的情绪在纸上写或画出来)释放调节积压的情绪。
注意休息 合理安排娱乐时间
“考后这个阶段要多补觉、多休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放纵,尽可能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王向梅说。同学们可制定暑假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娱乐时间,如将听音乐、运动、玩游戏、看书、学习英语等活动结合,既照顾了兴趣爱好,又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可以全面考虑,制定自己的暑期目标、近期目标、中长远目标,设计自己未来想成为的样子,并为之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