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低碳新风扑面

2024年06月04日  肖梦琪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低碳是高品质生活的时代潮流,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银川群众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培养保护环境的思维意识,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厉行节约 妙招共分享

“我家一直执行四步节水法,水龙头流出的水,最先用来淘米、洗菜,然后把水收集起来刷碗、浇花或洗抹布,接着再洗拖把,最后冲马桶。”6月3日,兴庆区大新镇燕依园社区居民李彩芬穿梭在家中的各个房间,向居民讲解自家的节水细节。

李彩芬今年73岁,一直身体力行践行节约、低碳的生活准则,作为邻里们公认的“节水达人”,她常常教大家节约技巧。“其实一开始没有什么环保理念,节约用水也是为了节省点钱,后来社区经常在居民微信群、广场开展宣传活动,我了解到做好这些小事就是在节约资源,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她告诉大家,想节水一定要做到眼勤、手勤,还要经常检查水龙头、洗衣机、马桶水箱等用水器具有没有漏水现象,一旦发现及时修理。

听过她的分享,居民纷纷回家效仿,还和她讨论心得,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适度点餐,拒绝浪费”……从广场上张贴的精美海报到微信群里的温馨提示,在燕依园社区,类似的标语随处可见。为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社区成立志愿服务队,通过发放倡议书,让群众增强厉行节约防止浪费意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大讲堂开展多场宣讲,引导居民自觉节能、节水、节粮;还制定打卡行动,实行积分奖励制度,让大家感受到环保行为带来的实际回报。

垃圾分类 呵护绿色家园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近日,兴庆区综合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智慧大转盘、趣味问答、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意义。

在趣味问答环节,工作人员将分类知识付诸实践,科普垃圾分类模式,增强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还要向身边人做好宣传。

临近中午,家住兴庆区胜利街街道紫金社区颐水苑小区的陈燕开始择菜,她将不要的菜叶顺手扔进厨房角落的一个小垃圾桶内,这是她家专用的厨余垃圾桶。今年小区建设了“好氧堆肥”示范点,居民把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再加工,经过60天的发酵可将肥料领回家,用于养花种菜。

走进颐水苑小区,处处洋溢着绿色低碳气息,广场上用废旧物料改造成的休闲桌椅、墙面上用瓶盖轮胎制作成的景观小品,还有好看的彩绘和精美的手工制品,不仅让旧物变废为宝,也让环保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社区还设立“网格长”“单元长”制度,每周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促使居民完成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思想转变。

另一边的安和社区天都十六区西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干净美观,垃圾桶排列整齐,清洁设备陈列有序。垃圾分类督导员忙着帮助前来倒垃圾的居民们做好分类工作,大家都做到了准确分类、文明投递。

以林为伴 守护一方青绿

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河交接处的月牙湖治沙林场,不仅是动植物的栖息宝地,也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绿色屏障。满眼绿色景象的背后,有护林员刘洪海的一份功劳。

每天,刘洪海都会和同事们进行日常巡护,一路上,他们不仅要清理重点部位的枯枝落叶,消除火险隐患,还要观察林区树木的生长状况做好记录,这样的工作,刘洪海已经坚持了30多年。

1992年刘洪海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那时这里的风沙很大,常常一出门就是满嘴满眼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苗。据刘洪海回忆,当时交通不便,每次都要背着树苗走进沙地,由于沙地进水困难,栽种一棵苗木至少要向下挖一米深,需要花费不少工夫。但辛苦没有白费,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植树造林,一片片树木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目前,林场已经成为杨树、柳树、白蜡、樟子松、云杉等各类植物的家园,还吸引野兔、野鸡、斑鸠等众多野生动物安家落户,月牙湖乡的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走进林场,看着曾经种下的小树苗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心里非常欣慰。”刘洪海说。

每到三四月植树造林时节,就有不少志愿者来到林场参与义务植树,刘洪海便会去指导种植技术,确保种一棵活一棵。“再有几年就退休了,我一定会坚守好岗位,即使退休也要继续当林业志愿者,守护好这片林地。”刘洪海说道。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