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戈)6月3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年,宁夏全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位居全国前列。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黄河干流宁夏段出境断面稳定保持Ⅱ类优水质,地表水国控断面Ⅲ类及以上良好水质比例稳定达到80%,劣V类水体和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核与辐射环境正常,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逐步向好。
据介绍,2023年全区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5%,连续9年超过80%。全区城市区域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1.4分贝,同比下降0.3分贝,夜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44.2分贝,昼、夜间区域声环境总体水平均为二级(较好)。
宁夏地表水(黄河干流、支流和湖库)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区20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优良比例为80.0%。银川市和固原市列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推动建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总体为优,在宁夏境内397公里流程内,6个国家考核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所占比例为100%,自2017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水质状况持续保持为优。
除此之外,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100%,地下水环境质量安全可控;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个,总面积5353.31平方公里,有脊椎动物5纲30目87科471种。
“虽然宁夏水质指标总体稳定,但受自然环境和自然禀赋影响,区域性、阶段性的高温干旱、暴雨洪涝、自然本底(未受人类活动污染,是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对水质影响较大,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王兴文向记者介绍。
为继续保持和改善水环境质量,2024年宁夏将持续统筹开展流域、区域、要素系统治理。将生态用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建立生态流量管理河湖名录,推进生态流量管理,制定保障方案、强化动态监测、过程监管和预警调度,确保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或生态水位得到有效维持,筑牢水生态安全“防护墙”。
除此之外,还将在力争重点河湖治理有突破,深入推进重点河湖和排水沟综合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对河、湖、沟生态缓冲带进行生态修复,维护生态缓冲带拦截污染、净化水体水平,提升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以高水平保护保障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水生态支持高质量发展。